
最近半年,講課都提到武漢支點的提出過程。
一、歷史背景與早期探索(1980年代-1992年)
1987 年3 月,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教授夏振坤首提“中部崛起”的構想,并被湖北省委省政府采納。同年12 月的中共湖北省第四屆第八次全委會議上,“中部崛起”的戰略目標正式被確立。
武漢經濟協作區(長江中游經濟圈)于1987年5月23日在岳陽成立,為中國大陸中部地區最大的經濟合作組織,以武漢為中心,跨越長江中游地區的湖南(湘)、湖北(鄂)、江西(贛)和河南(豫)四省武漢城市群、湘東北城市群和贛北城市群構成的經濟圈。截止2005年11月市長聯席會議,成員共計31個城市。遺憾的是,隨著2005年武漢GDP排名的落后,武漢經協區名存實亡。
1988 年,華科張培剛就提出了“牛肚子”概念,用以闡述“中部崛起”理論,是指在國家經濟發展中,要重視中部地區的崛起,如同利用兩根木棍、找到支點,才能夠托起牛肚子才能讓陷入泥沼的牛擺脫困境一樣,只有在沿海開放的同時,推動中部地區崛起,進而帶動西部開發,才能促成整個國家經濟的騰飛。
1988 年 12 月,湖北省第五次黨代會通過的報告首次提出了 “奮力在中部崛起”。
1992年1月18日10時31分,鄧小平在武昌火車站1號站臺與湖北省委領導關廣富、郭樹言、錢運錄等進行了約29分鐘的談話,來回走了四趟。這場談話是“南方談話”的重要開端。
“發展才是硬道理”,這是鄧小平在武昌首次明確提出的核心論斷。他強調:“能快就不要慢”,要求湖北抓住機遇,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尤其要重視科技和教育,“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他對湖北提出期望:“等你們更發展了,我一定會再來的。”
此后,武漢市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曾雪萍(中南財大77級校友)受命研究武漢發展戰略,歷時半年,拿出報告,提出“構筑中部承東啟西戰略大支點”的設想,旨在將武漢定位為連接東部沿海與中西部內陸的樞紐。
政策落地:1992年武漢成為沿江開放城市,經濟年均增速達16%,被稱為“武漢現象”。同年,中國商業第一股“鄂武商”上市,吸引沃爾瑪、家樂福等跨國巨頭入駐,開放格局初現。
二、“大支點”設想的正式提出與國家認可(1995年)
《研討地區協調發展構筑承東啟西支點發揮武漢特殊作用——武漢與中西部發展戰略研討會在京隆重召開》(《學習與實踐》1996年第2期)一文報道:
1995年1月29日,位于東北郊的國際會議中心,群賢會聚。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武漢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武漢與中西部發展戰略研討會”在這里隆重舉行。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費孝通、全國政協副主席萬國權,國家有關部委領導陳錦華、徐鵬航、洪虎等,孫尚清、童大林、董輔乃、劉國光、吳敬璉、厲以寧、肖灼基、李崇淮、戴園晨、陳棟生、樊綱、魏杰等專家,重慶市市長劉志忠等中西部省市的代表,武漢市趙寶江、韓忠學、李憲生、胡照洲等領導同志和有關部門負責人出席會議。資深經濟學家、發展經濟學的國際先驅張培剛和西安市市長馮煦初等作了書面發言。與會者就我國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問題,特別是如何發揮武漢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中的作用問題,進行了熱烈的、富有成果的討論。
會議形成共識:
(1)發揮武漢中心城市的作用,構筑承東啟西的戰略大支點。
(2)依托長江、沿江聯動,是武漢發揮大支點作用的基本途徑。
(3)武漢要擔負承東啟西戰略大支點的重任,必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實現兩個根本轉變,同時大力拓展和完善城市服務、輻射功能。
(4)發揮武漢促進中西部發展的特殊作用,需要武漢自身努力,中央給予若干特殊政策也是必要的。
核心成果是提出武漢應發揮“五大中心”功能(經濟、金融、貿易、交通、科教),成為中西部發展的戰略支點。
形成《關于武漢與中西部地區協發展的建議》,獲國家層面認可。
1996年,中共湖北省委第五次黨代會首次將“奮力在中部崛起”寫入報告。報告雖未直接使用“支點”一詞,但通過以下部署明確了武漢的戰略地位:
經濟樞紐:要求武漢依托長江經濟帶,建設交通、商貿、金融中心,強化對中部地區的輻射能力。
產業高地:提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如光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推動武漢成為全國重要制造業基地。
開放窗口:強調擴大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
1990年代后期,武漢依托長江黃金水道、京廣鐵路等樞紐優勢,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形成“鐵水公空”立體物流網絡,強化全國性樞紐功能。
三、國家戰略框架下的支點升級(2004年至今)
1、從地方定位到國家戰略
2004 年 3 月 5 日,溫家寶總理在十屆人大二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指出 “要堅持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我2003-2012年是全國人大代表,就在現場,中部六省代表拼命鼓掌,湖北團兩邊的山東團、廣東團無動于衷。
2005 年 8 月 21 日至 23 日,胡總書記在鄂考察,要求湖北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發展全局,把湖北建成促進中部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
2007 年 5 月 8 日通過的《武漢城市圈總體規劃 (送審稿)》中,將武漢城市圈定位為 “以長江經濟帶為主軸的東中西部互動發展的關鍵接力點與推進器、內陸地區先進制造業高地和現代服務中心、促進中部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這也從區域規劃角度體現了武漢在中部崛起中的重要支點作用。
認可“戰略支點”,2005年8月,胡總書記視察湖北時首次明確要求:“真正使湖北成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這一論述將武漢的發展納入國家區域協調戰略框架,強調其作為中部核心城市的功能。
強化“支點中的支點”定位。2011年6月,胡錦濤再次考察湖北時提出“加快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并明確指出“這個支點從面上講是湖北,從點上講就是武漢”。湖北省委隨后提出“武漢要成為支點中的支點”,進一步凸顯其核心地位。
2007年,武漢城市圈獲批“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進一步強化其輻射功能。
2、新時代的全面深化
2013 年 7 月,習總書記考察湖北時,再次強調湖北 “努力建設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支點建設上升為國家意志。
2024 年 11 月,總書記考察湖北,又賦予湖北 “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使命任務。武漢作為湖北的省會,提出“三個優勢轉化”(區位、科教、產業),推動光電子信息、汽車等產業集群發展,在湖北的支點建設中承擔著龍頭作用。
3、“雙七方案”
湖北省委書記最早明確提出支點建設“七大戰略”和“七個能力”的時間是在2025年2月5日的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推進大會上:
——大力實施能級跨越戰略,整體提升支點的戰略支撐力。
——大力實施科創引領戰略,整體提升支點的創新策源力。
——大力實施產業倍增戰略,整體提升支點的產業競爭力。
——大力實施樞紐提能戰略,整體提升支點的開放輻射力。
——大力實施美麗湖北戰略,整體提升支點的生態承載力。
——大力實施文化創新戰略,整體提升支點的文化影響力。
——大力實施區域聯動戰略,整體提升支點的區域協同力。
2025年3月17日,湖北省政府常務會議進一步細化行動方案,圍繞“做強自身實力、發揮支撐作用”兩大重點,明確“發展能級、發展速度、發展質效、發展后勁”的提升路徑。
省人大常委會于同年6月通過《決定》,將“七大戰略”納入法定程序,強化全省協同推進的制度保障。
湖北提出“兩步走”目標:到2030年基本建成支點,到2035年全面建成。
由此可見,2003年7月的浙江“八八戰略”的頂層設計水平是相當高的。我每次講如何創新的課都會提到。
讓我們重溫一下:
“八八戰略”指的是2003年7月,中共浙江省委舉行第十一屆四次全體(擴大)會議,提出的面向未來發展的八項舉措,即進一步發揮八個方面的優勢、推進八個方面的舉措。
一是進一步發揮浙江的體制機制優勢,大力推動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二是進一步發揮浙江的區位優勢,主動接軌上海、積極參與長江三角洲地區合作與交流,不斷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
三是進一步發揮浙江的塊狀特色產業優勢,加快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四是進一步發揮浙江的城鄉協調發展優勢,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
五是進一步發揮浙江的生態優勢,創建生態省,打造“綠色浙江”。
六是進一步發揮浙江的山海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推動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努力使海洋經濟和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成為浙江經濟新的增長點。
七是進一步發揮浙江的環境優勢,積極推進以“五大百億”工程為主要內容的重點建設,切實加強法治建設、信用建設和機關效能建設。
八是進一步發揮浙江的人文優勢,積極推進科教興省、人才強省,加快建設文化大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