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陽新縣王英鎮由國和鄉、王英鄉、東源鄉三鄉合并而成,王英鄉原先又稱“永福里”,谷貞村坐落在“永福里”的西邊,1971年因建設王英水庫,“永福里”被永遠淹沒在碧波蕩漾的庫水里,無聲無息。王英水庫現在又被稱作“仙島湖”,這仙島之湖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成為省級旅游度假區,但也淹沒了村莊、河流、山丘、田垅及生活在這里的鄉親的記憶。這篇文章收集整理于陽新縣經信局退休干部石立昌的隨筆回憶錄《哦!故鄉》,他是八歲就離開故鄉谷貞村的游子,離鄉幾十年,夢中的“永福里”卻永遠雋刻在他的腦海,兒時歡聲笑語時常縈繞耳旁。他的回憶錄筆觸細膩,感情真摯,里面記錄著故鄉的人、事還有村莊的來歷,現在的谷貞村日新月異,但故鄉的一切好像已遠遠逝去,所以,我們要用文字把一切留存。
石谷禎莊(現在的谷貞村),石谷禎(又作“正”)是谷貞村遷始祖的名字,據說是明初江西填湖廣的移民,明洪武初年遷往興國州永福里。但老人家的墓碑上寫著來自武寧甘羅坊,甘羅坊在原武寧縣的舊縣城,他在武寧是原居民還是在遷移時暫住,已難考證了。家譜記載谷禎公是個舉人,夫人竇氏,生有五子,長子、次子居永福里,一子無考,一子住徐州,一子赴閩。
那時居住在谷禎莊的全都是遷始祖谷禎公的長子元英太公的后裔。在仙島湖中段的湖中央有個不規則的小島,小島很久以前叫“象山”,是石谷禎莊的后山。“象山”的南坡長著一林古松,這林古松據說就是遷始祖谷禎公帶著兒孫所植,林中最古老的松樹已有六百余年。石谷禎莊分為上中下三個大門,上門居住的是谷禎公長子元英公四子仁德公的后裔,中門、下門是元英公次子仁恭公的后裔,因下門在道光、同治年間出了幾個賞五品花翎頂戴的朝廷官員,單獨做了正屋,而上門也建有一個規模較大的正屋,因為出資建設的多為谷禎公六世孫廷柱公的后裔,所以又叫“柱公祠”。
谷禎家族在清代興盛了起來,人口增多,精英輩出,上門出了一個游擊(副三品)、一個備守,這兩個先輩是行武出身常年在外,倒是思洋公兄弟因在地方上一個經商、一個為官(六品,直隸州州判),對家族的公益做出了貢獻,他們的后人聯系陽新、通山、咸寧的眾多谷禎公后裔村莊,在溪港對面東南方的田畈里興建了一個規模宏大的宗祠。新的宗祠建成,在莊中部的舊的祠堂便歸中門管理,也被稱為“中門正屋”。這個舊祠,據老人回憶,是在明代族中出了一個在朝為官的,受到朝廷恩賜所建,大門是圓拱形的,門外有系馬石、旗桿石。
石谷禎莊處在王英河谷的中段。橫溪源、杉木橋兩道溪水匯合的壑口激流在村莊東一公里多的地方流入王英河,河的北岸是太平塘集鎮,這個集鎮是三溪河上游東源、杉木、太平、梅田四個小鄉的商貿中心,倪姓、尹姓、石姓都在集鎮建立了宗祠。舊時,集鎮街道布滿商貿店鋪,打鐵鋪、打銅鋪、金銀鋪、篾貨鋪、醫館。順著王英河西行,過漢高灣,跨過一座小木橋就到了石谷禎莊。
村莊之南從西至東沿王英河道北岸興建了一道長長的港堤,堤外是流水港,先人們稱它為“暖水”,流水港靠近馬嶺山應山嘴附近建有一座青石橋。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末,這石橋只留下了橋墩,橋墩與橋墩間有幾塊長條青石橫在那里,因兩邊近岸的條石被洪水沖走,這座橋就成了供人觀賞的風景。在這座橋的上游港道,先人們興建了一道石堰,被稱作“明堰”。這道堰是為保證村莊農田用水而建,干旱時,“明堰”攔截的河水順著建造的水口從堤中流入堤內,再經人工渠沿村子西部的梯田逐漸灌溉堤壩內的畈田,對村莊的農業生產起了大效用。
沿河港的港堤有幾里長,呈彎月狀,傳說是清代道齋公與七叔公益碭公先后主持修建。道齋公是個傳奇人物,是個訟師,民間稱為“光棍”,永福里一帶關于他的傳說甚多,這傳說與本縣北部地區石文斗公的傳說有些相似。從傳說中可以看出,道齋公是一個有智慧的人,既是訟師,也是俠義之人。益碭公是永福里為數不多的載入興國州志的人物,號香卿,人稱石老七,舉辟(相當于舉人)不受,潛心研究天文及觀星術,著有《奇門遁甲化機》并留下了百余首詩、詞,可惜大多失傳,流傳的僅他的幾首菊詩。七叔公益碭公還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那就是他提前預測到江河將發生大洪水,為拯救州民,他捐盡家財并主持修建了富池口半壁山長江大堤,阻止了一場大災難。如今,那道江堤仍在,只是已不是七叔公興建的那道江堤了,是在那江堤基礎上建起的防汛交通堤。但是,七叔公的事跡永在,他的家國情懷一直激勵著后人。七叔公晚年在富水楓樹嶺建受虛臺觀察天象,他離世后,富水一帶的鄉民將楓樹嶺附近的一座山峰稱作石老七峰,以懷念這位心系百姓的前輩。
彎月似的港堤將小溪河道與村莊、田園隔離開來,港堤東部的一段植有一些柏樹,村民稱它為“柏樹堤”,建庫移民時這些柏樹腰圍已有幾尺。港堤東段河對面的谷禎公祠(時稱“三甲祠堂”)建造華美,祠堂之南亦是祠堂的大門正對上畈吳堍背后陡峭的山崖,此處山崖又稱“三官巖”,這朝向里大抵蘊含著老一輩人的智慧和美好期許。港堤內是谷禎莊的畈田,畈田北面是村莊民舍,村莊之北是“象山”。村莊民居在“象山”腳下從東至西排列著,東邊有口常年不會干枯的水井。古井之南是下門、中門族人的居所,往西是上門村民的居住區,西部是元英公三子仁祿公(當地村民稱作“三公”)后裔的居住地。
站在港堤望南山,一年四季有不同的風景。春天楠竹長出了青中帶黃的新葉,竹筍曝節向上,櫧樹也在長新芽葉,椿樹、喜樹、楓樹…都在葉芽泛綠;夏天,竹葉青青,椿樹、喜樹、楓樹都滿身通綠,婆娑起舞;秋天,竹子有些掉葉,椿樹、喜樹葉子發黃,楓葉紅了,芭茅及雜矮的灌木各顯各的身姿;冬天,竹葉不改青翠,櫧樹依然蔥綠,杉樹的葉子如遇上一場雨,就會惹得其它樹木羨慕不已,椿樹呀、喜樹呀、楓樹呀、苦楝樹呀,它們都抖落了衣衫,露著光禿禿的軀干在寒風中顫抖著。
村前有兩口池塘,一口在中門正屋的小禾場南面,池塘東有棵老樹,樹周圍是石頭壘成的象鼻,意為“象鼻戲水”。這片土地被稱作“象地”,自古民風淳樸,從未出過大奸大惡之人。沿村莊往西北走,不遠處的田畈中間有一口大塘,塘內植有蓮藕,村民稱它“蓮花塘”。村東往北是級級梯田,中間有一道小巷,小巷從魯家堍后背的北山巖發源,綿延曲折地南流至谷禎港堤之東匯入大港。
但石谷禎有個傳說,一旦達到三百來戶就得有人分遷外出,這說法其實是充滿古人智慧的,一個以農耕傳家的家族,地力是有限的,土地承載力也是有限的。谷禎公初遷到這里時,就只有長子、次子與他同住,在明、清兩朝的漫長歲月里,不斷有后裔外遷。他的三世孫仁重公遷杉木茶園、仁義公遷往黃沙鋪石蘭橋,從此不斷有人外遷至垴背、貴發、塘窩、黃連山、高槎石、金坑源及咸寧、蘄春等地,且越遷越遠,有的遷往江西武寧、瑞昌等縣,遷移人口最多的時候是清代湖廣填四川那次移民潮,那次遷移的人過長江經英山、羅田、紅安、麻城、竹山、隕陽、隕西、房縣到陜西商洛一帶,有部分移民在沿途安家,大部分落戶商洛地區各縣,還有一部分人繼續前行,落戶西安及陜西其它地方并進入四川、河南。
最近的一次移民是王英水庫興建時,谷禎莊同王英、東源、杉木幾個公社被淹沒村莊的居民一樣,一是投親靠友自已尋找居住地,一是按政府安排遷移。莊里人一部分遷往陽新縣綜合農場,一部分遷東春新湖(牧羊湖)。
谷貞村是個移民村,從古到今,這里的村民多次搬遷各地,祖先們遷移大多是為了活命,為了躲避戰亂,現在遷移則是為了追求更文明、健康、幸福的生活。而這些因遷移變成的游子,在四海八方懷念著這片故土。懷念著故鄉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河,那梯田,那坡地,那山中的大松樹,那港邊的芒草叢......
勁風狂卷著白茅,掠過仙島湖面,把月牙島上的瓜果香送往臨湖而居的,排列整齊的新農村,舊日村落,已隨時光流轉。被磨得發亮的青石板路、銹跡斑駁的鐵門環、苔痕暗侵的古井臺是游子夢里的故鄉。清澈見底的湖水,寬敞整潔的馬路,碩果累累的采摘園亦是游子“夢里”的故鄉,夢里期許著的、盼望著的、蓬勃發展的故鄉。
整理:王佳
責任編輯:萬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