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月悄無聲息地流逝,往昔的故事卻從未被歲月的塵埃掩埋。在初夏時節,踏入陽新縣五英鎮位于王文村北的虎頭山,王英鎮革命烈士陵園被群山溫柔地環繞著,園內花木繁茂,綠樹成蔭。這里,靜靜安息著在王文驛戰役中犧牲的206位紅軍英靈,這片四季常青的墓園,便是他們永遠的歸宿。206座排列得整整齊齊的墳塋,宛如206座巍峨聳立的歷史豐碑,將每一位前來緬懷的人的思緒,瞬間拉回到那戰火紛飛、硝煙彌漫的年代。在那彌漫的硝煙與血腥的風雨中,那些慘烈的戰斗畫面,在人們的腦海中不斷浮現,揮之不去。
據史料詳實記載,1934年1月8日,彭德懷軍長親自進行戰略部署,紅軍北路指揮部指揮長張濤在陽瑞邊境召集紅三師、河北師(二師)、贛北師(一師)的負責人,召開了一場至關重要的軍政會議,會議決定集中主力部隊與地方武裝力量,在木石港迎擊敵人。然而,敵鄂東南“剿總”總指揮郭汝棟調集了大量兵力,對紅三師形成合圍之勢,原本計劃南下瑞昌、武寧的路線被無情切斷。在這危急關頭,葉金波等人只能冒著嚴寒,率領部隊徒涉富水,向北突圍,試圖屯兵黃沙,再謀劃東進行動。
同年1月下旬,紅十七軍第三師千余人艱難突圍至王文驛,卻在狹長的山壟中,遭遇了郭汝棟部的突然伏擊。倉促應戰的紅軍,瞬間陷入了敵暗我明的絕境,敵我兵力相差懸殊,戰斗形勢極為嚴峻,紅軍傷亡慘重。在激烈的戰斗中,除了王義勛、劉青山率領機槍連數百人成功突出重圍,張濤、葉金波、河北指揮部指揮柳淵泗、紅三師政治部主任張向明等人,在少數戰士的拼死掩護下得以脫險外,其余的將士全部壯烈犧牲,血灑疆場。
這場戰斗整整持續了三天三夜,戰況空前慘烈。眼看著紅軍傷亡人數急劇增加,師長葉金波當機立斷,利用虎頭山隱蔽的地勢和山窩中廢棄的三槐寺,臨時決定由軍醫阮漢青牽頭,設立“紅三師臨時紅軍醫院”。而身為鄂東南特委委員兼紅十七軍第三師政治委員的他,毅然留守在王文驛附近,負責醫院的后勤保障工作,以及對流散戰士進行整編,為革命保存有生力量。
當地親歷者倪世開曾回憶道:王文驛之戰后,東源南山山巖那一片,上至農林村的走馬壢,下至倪家村的石谷垅,整個南山山脈上,遍地都是紅軍的遺體,他們的鮮血染紅了山場。溝壑里流淌的溪水,在長達數月的時間里,都帶著令人觸目驚心的血色,那是革命烈士們用生命譜寫的悲壯篇章。
戰斗結束后,本地紅軍烈士的遺體,被他們的親屬陸續認領,最終安葬于各自的祖墳山上,親人們以這種方式,讓烈士們魂歸故土。葉金波與當地蘇維埃政府積極發動群眾,一邊爭分奪秒地將傷員轉運至三槐寺紅三師臨時醫院,進行緊急救治;一邊組織人手,仔細清理并掩埋那些無名烈士的遺體,讓他們得以安息。
那時的王文驛,是一片充滿革命熱情的蘇區熱土。大年初一,這個本應是闔家團圓的日子,20多名青壯勞力卻毫不猶豫地響應號召,挺身而出,協助運送重傷員,他們不顧自身安危,心中只有對革命戰士的敬重與對勝利的信念;初二、初三,王文驛上下屋兩莊的男人們,聽到集結的鑼聲后,紛紛放下手中的事務,迅速奔向南山各溝谷,去掩埋那些無人認領的烈士,他們懷著沉痛與敬意,讓烈士們入土為安;婦女與老人們也不甘落后,他們傾其所有,把自家備好的年貨送給重傷員,希望能為他們補充一些營養,用自己的方式為革命貢獻力量。
然而,在日偽與國民黨的嚴密封鎖下,三槐寺醫院的處境極為艱難,缺醫少藥的狀況十分嚴重,能夠成功救活的傷員寥寥無幾。即便如此,群眾們依然沒有放棄,他們又將在醫院里犧牲的無名烈士,抬至附近的虎頭山山坡進行安葬。如今,墓園里集中安葬的,正是這些為了革命事業,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英烈們,他們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這片土地。
陽新縣委黨校紅色現場教學小組負責人虞榮華介紹,1959年中央南方革命蘇區慰問團到通山縣(王文村1971年前屬通山管轄)時,對勤勞大隊(王文村解放后至改革開放前名)在革命時期的突出貢獻給予了高度贊揚,將其譽為“紅色蘇區支前模范大隊”,并鄭重提出保護好這些無名烈士墓的囑托。這份囑托,承載著對革命先烈的敬重,也成為了王文村村民守護烈士墓園的堅定信念。
紅色的記憶,在歲月的長河中從未褪色,那一座座墓碑,宛如不朽的豐碑,永遠矗立在人們的心中。王文村歷屆黨支部與群眾,始終將烈士們視為自己的親人,懷著深厚的情感與敬意。每逢清明時節,這個緬懷先人的傳統節日,村支部都會精心組織黨員與進步青年來到墓園,在墓碑前,莊重地重溫那段難忘的歷史。他們凝視著墓碑,仿佛能看到當年烈士們英勇戰斗的身影,心中的敬意與使命感油然而生。
虎頭山無名烈士墓園建成后,村黨支部正積極申報黃石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他們希望通過這一舉措,讓這片承載著無數革命先烈熱血與生命的墓群,成為一個銘記歷史、緬懷先烈、警示后人的紅色陣地。在這里,人們能夠更加深刻地了解革命歷史,傳承紅軍精神,讓這種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代代相傳,永不磨滅。
如今,硝煙早已散盡,曾經冰冷的槍膛也已被歲月塵封。烈士墓碑上,只有熠熠生輝的黨徽與編號,英烈們的名字,沒有留下只言片語,無人知曉他們從何處來,姓甚名誰。但他們為國捐軀的精神之光,早已穿越時空,照亮了黨的百年征程。他們用生命詮釋了對國家和人民的忠誠,他們的英名,早已深深鐫刻在中國人民的心中,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最珍貴的財富,永遠被銘記,永遠被敬仰 。
通訊員:倪勝林
責任編輯:萬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