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強小時候被愛的方式,成為他長大后“愛的模樣” | 樹媽說

    網絡

    2018-01-21 10:28:33

    移情換愛已是平常,但是最傷人的是——也許,其實從來沒愛過。

    每次替寶寶想到這一點,我都渾身發冷。

    如果還有什么比失去愛情,財產和朋友更可怕的,就是忽然發現自己原來根本沒有擁有過這些。

    非常非常多的公眾號從各種蛛絲馬跡管窺見豹的得出結論,馬蓉對寶強,其實沒有愛:

    老年妝相對,寶寶淚目說想白頭偕老,馬蓉顧左右耳而言“不想讓你看到我這個樣子”。

    直播通話,馬蓉著急掛斷,寶寶黯然神傷。

    戛納紅毯熱吻,寶寶閉眼陶醉,馬蓉睜眼微笑看觀眾。

    反過來,

    馬蓉和宋喆互相稱為一只斗牛狗的“爸爸媽媽”;

    馬蓉自創的服裝品牌以宋喆的狗做標志;

    馬蓉和宋喆有很多親密的同游照片;

    他們甚至不屑于遮遮掩掩,這是對寶最大的侮辱,甚于出軌本身。

    ……

    這些非語言的信息,比經過矯飾的,有目的性的語言信息,更接近事實的真相:

    寶寶對馬蓉無原則的信任寵溺,而馬蓉對寶寶恣意大膽的輕視和索取。

    為什么王寶強能夠接受,并且長時間的允許自己的老婆這樣對待他,并且毫不自知,心甘情愿。

    為什么一個手握四個國際影帝稱號的人,會沉溺在馬蓉低劣的逢場作戲中,不斷用“我好幸福”催眠自己?

    為什么養活了老婆和經紀人的男人,會被他們如此不屑和輕視?

    網上有很多對王寶強以往采訪的回顧,其中一條,最打動我:

    戛納,在兩部電影宣傳的期間,行程很滿的王寶強跟著老婆逛了一天商場,血拼各大品牌店,負責刷卡和提大大小小的包,完全二十四孝的老公,問他為什么如此,他的回答是:“我老婆這么漂亮,還愿意跟著我,我必須對她好。”

    “我老婆這么漂亮,還愿意跟著我,我必須對她好”?

    這句話后面的潛臺詞是:

    我這么丑,而我老婆這么漂亮,我是不配得到她的。她愿意跟著我,是我高攀了,所以我要對她好,給她我所有的財產和寬容,來彌補她下嫁給我造成的損失。

    這不是身價過億,和眾多國際大導演合作多的一線影帝說的話,這是河北省邢臺市南和縣大會塔村那個自卑的農民說的話。

    無論是錢,才,還是名譽,都沒能讓這個自卑的農村男孩對自己的自信有所增加。

    “愛是有條件的,長得好看的人,是更值得愛的。長得丑,就不配得到漂亮姑娘的愛”

    這就是王寶強的愛情觀,這也是他最終沒能得到“漂亮姑娘的愛”的原因。

    因為他會讓那個漂亮姑娘覺得,他“不配愛”。

    丑星不只王寶強一個。

    黃渤,已經成為“老公”級別的男星,和妻子相識于微時,互相扶持20年,依然相守如初。

    孫紅雷,閱美女無數,最終選了又美又優秀的圈外人,悶頭幸福。

    王祖藍,比老婆矮13厘米,卻被老婆稱為“迷你梁朝偉”。

    ……

    他們在事業,身家上,都不如王寶強出色,為什么能如此自信呢?

    “被愛是需要條件的,我長的丑,我不夠好,所以我是不值得被愛的”,這個觀點,究竟是哪里來的呢?

    說王寶強不是為了說王寶強,王寶強家的情況我不了解。說王寶強是為了說下面的話:

    “我長得丑,所以我不值得被愛”,跟“我沒錢,所以我不值得被愛”,“我沒房子,所以我不值得被愛”,“我個子矮,所以我不值得被愛”其實沒有本質的區別,中心思想都是:

    “我的魅力,我的價值,需要由我之外的事來證明。我自己本身,是不值得愛的。獲得愛,是有條件的。”

    這是標準的,從小被“有條件養育“長大的孩子的價值觀。

    “有條件養育”和“無條件養育”是現在最主流的兩種育兒觀。

    “有 條件養育”是我們小時候最常被對待的方式,就是以孩子的行為,來判斷是否能夠讓孩子得到我們的愛的標準——孩子有沒有收玩具?有沒有按時睡覺?有沒有上幼 兒園?這些行為有沒有完成,意味著孩子有沒有達到家長的期待,我就不愛你,如果達到了,你就是個好孩子,就能得到家長的愛。

    而“無條件養育”,是指,越過孩子的行為,更關注孩子行為背后的需求。

    所有的需求本身都是可以被接納的,所以即使你為了滿足這個需求所采取的“行為”我不接受,但是我是愛你的。

    很多家長雖然不會因為孩子的長相愛或者不愛他,但是在其他方面,孩子必須要達到某種標準,才能得到愛。

    “你別再哭了,再哭不是好孩子”。

    “你考試又不及格,媽媽的臉都被你丟盡了,以后再也不喜歡你了!”

    “把玩具收起來,爸爸給你買好吃的,收玩具才是好孩子。”

    “奶奶喜歡乖孩子,你不聽話奶奶就去別的小朋友家了。”

    …….

    這樣的話,熟悉么?

    我們小時候都聽過,所以,現在也會順理成章的從我們嘴里溜出來,流到孩子的耳朵里。

    日復一日。

    這些從小通過努力實現各種標準才能得到愛的孩子長大后,也會以自己對各種成人世界的標準,來評判自己,是不是夠“好”。

    兩歲時候的“哭不是好孩子”,二十歲時變成了“我不能有情緒,那不是好女孩”。(不是好女孩當然是不值得被愛的)

    六歲時候的“考試不及格,你就不是好學生!”,二十六歲變成了“這個項目我沒做好,我真沒能力”。(沒能力當然是不值得被愛的)

    三歲時候的“如果你不把玩具收起來,媽媽就不喜歡你了”,二十三歲的時候就變成了“我必須有錢,有房,姑娘才會愛我。”“我必須長得美,給他生兒子,我才值得被愛。”

    當一個人,在想要獲得創造自己的爸爸媽媽的愛時,都需要達到某種條件,那在他眼里,想要得到任何人的愛,都需要借助其他的力量,而不是依靠自己本身的魅力。

    所以,長相,身高,房子,工作,乃至地域,學歷……一切都變得非常重要了。

    沒有人是沒有缺點的。

    只不過,在自信的人眼里,那是“特點”。

    只要有缺點,就能找到自卑的理由。

    所以內心的自卑,和外在條件沒有什么直接關系。

    內心的自卑,和認為自己值不值得被愛有直接關系。

    認為自己值不值得被愛,和曾經在小時候得到什么樣的愛有直接關系。

    當然,每一個實施“有條件養育”的父母,也在都努力給到孩子最好的愛。

    他們只能給出自己曾經經歷過的“最好的愛”——他小時候被對待的方式。

    但是,有沒有給到孩子“無條件的愛”,跟孩子是否感受到無條件的愛,不是一回事。

    所以,一邊,父母以為的是“我告訴你哪里不好,是為你好!”另一邊,孩子感受到的是“你只喜歡我的某些樣子,當我跟你期待的不一樣的時候,你就不愛我”。

    這就是我們世代相傳的方式。

    該改變了。

    當孩子作出你不接納的行為的時候,告訴他這件事對你具體的影響是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但是別給他貼關于人品的標簽,更別告訴他你對他的感情會因此有變化。

    讓孩子別再依賴自己以外的任何事,確認自己的價值。

    讓孩子知道自己本身就是值得愛的。

    真的,求你們了!

    本文作者:樹媽馬瑞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舉報電話:027-88568010

    運維監督:133071995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池县| 恩平市| 临江市| 沅陵县| 霍山县| 上犹县| 昭觉县| 监利县| 彰化市| 通州区| 米林县| 图木舒克市| 仙居县| 嘉祥县| 汕头市| 垦利县| 南安市| 富阳市| 建昌县| 景谷| 阿坝| 来宾市| 霍山县| 海淀区| 高要市| 海伦市| 扶风县| 木兰县| 玉溪市| 二连浩特市| 昌邑市| 边坝县| 双辽市| 萍乡市| 尼木县| 博野县| 晋中市| 乌兰察布市| 张家港市| 内江市| 全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