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江嗩吶--非遺保護項目

    潛江新聞網

    2018-01-21 10:57:29

    嗩吶是潛江最具代表性的樂種之一,嗩吶藝人,潛江人謂之“吹鼓手”,曾遍布潛江各地。據老藝人回憶說,嗩吶流行潛江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鄉村人家辦紅白喜事,少不了要請嗩吶班子上門,圖個熱鬧。如今,在潛江漁洋、楊市、張金、熊口、王場、積玉口等鄉鎮,嗩吶藝人還偶有活動。
    潛江嗩吶有長短之分,可細分為“大號子”、“中號子”、“小號子”。長嗩吶曾流行于王場、積玉口等鄉鎮,如今已瀕臨消亡。小嗩吶由沖嘴子、桿子和罩子三部分構成,沖嘴子也叫哨嘴,裝有藝人自制的葦哨,俗稱叫口,選用野生蘆葦制成。桿子就是音管,用土生竹子做成。喇叭罩子是銅制的擴音器。
    潛江嗩吶的流傳方式主要是以師帶徒,口傳心記,多使用傳統工尺譜。嗩吶演奏大多用擊樂伴奏,鄉間一般組建有可自由組合的“吹鼓班子”。漁洋金城村的吹打樂班子年代可追溯至傳人魏敦輝的父輩,樂隊由鼓、鈸、大鑼、馬鑼、勾鑼等五件和兩支以上嗩吶構成,表演時鑼鼓先行,嗩吶跟進。鑼鼓咚嗆發聲,是江漢平原鄉村鑼鼓激烈快進的風格,
    嗩吶吹奏以本土民間小調音樂為基本元素,音韻高亢嘹亮,節奏歡快,善于表現熱烈奔放的場面和大喜大悲的情緒。嗩吶與鑼鼓的吹打響應,唇齒契合,渾然一體。嗩吶調子豐富多彩,有滿堂紅、清水蓮、節節高、小開門等近三十個曲牌,另有小曲牌五十余個,演奏中,根據不同的場合氣氛吹奏不同的曲牌。本地嗩吶的制作、旋律記譜以及吹奏中的指法、換氣與調式,都具有濃郁的潛江味道,是研究江漢平原民間傳統音樂的重要范本。紅白喜事各有不同的曲牌調式,表演中有嚴格區分,能充分表達人們的情感和愿望,蘊藏了豐富的楚文 化遺韻,具有可資探究的民俗學意義。

    20150424094137965.jpg

    潛江嗩吶
    20150424094211784.jpg

    婚慶現場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舉報電話:027-88568010

    運維監督:133071995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阳县| 仪陇县| 汶川县| 阜康市| 合阳县| 曲沃县| 平谷区| 建瓯市| 来宾市| 阳春市| 嵩明县| 图木舒克市| 永德县| 额敏县| 屏东县| 内丘县| 班玛县| 扎囊县| 日土县| 古蔺县| 五家渠市| 南充市| 焦作市| 依安县| 巴马| 电白县| 肇州县| 东兰县| 克东县| 清新县| 建昌县| 连州市| 冀州市| 罗田县| 榆林市| 吕梁市| 绥芬河市| 隆回县| 仙桃市| 崇州市| 姚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