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漢陽”眼中的晴川閣

    未知

    2016-10-05 15:17:21

    晴川閣素有楚天第一名樓的美譽,如今又是武漢臨江而立的名勝古跡。10月1日,國慶長假第一天,記者來到這里,輾轉找到一名“老漢陽”、74歲的鄒金寧,聽他敘說他眼中的晴川閣。

    名樓曾僅剩兩石柱重修時還挖出寶貝

    站在晴川閣遠望,黃鶴樓、武漢長江大橋盡收眼底。距離晴川閣景區數百米遠的地方,就是號稱“中國角”的南岸嘴。

    1942年,鄒金寧就出生在南岸嘴旁的一個碼頭棚子里。“小時候,經常在那附近玩?!编u金寧說,“那時晴川閣可不是現在這樣,被毀壞很嚴重,只剩兩根石柱。”

    據史料記載,晴川閣最早為明嘉靖年間漢陽知府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宮時所增建,取唐朝崔顥《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句意命名。該閣自始建以來,與禹稷行宮幾經興廢。1935年,晴川閣因年久失修被大風吹倒,后又毀于戰亂。1984年,武漢市政府組織修葺禹稷行宮,后趁勢重建晴川閣。

    “重修的時候,還挖出了一個寶貝?!编u金寧說,1985年前后,工人從地下挖出了一塊刻有“敦本堂”三個字的石碑。敦本堂是漢陽縣紳商于1823年在南岸嘴捐資建立的善堂,石碑是武漢在世界上最早設立水上救生機構的重要證物。

    傳承大禹治水精神見證現代武漢力量

    10月1日,記者漫步晴川閣景區,除了站上鐵門關感受到的“雄”,登上晴川閣所見到的“秀”,踏入禹稷行宮所感受到的“幽”,更有撲面而來的治水精神。

    武漢因水而興,但又臨水而險,4000年前大禹導引漢江水在龜山入江,江漢朝宗于海。禹稷行宮始建于南宋,傳說此處曾是大禹治水成功之地,也是歷代武漢人紀念大禹的地方。而事實上,就連名樓晴川閣也是依附它增建而來。

    晴川閣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景點設有大禹文化博物館,以展示大禹治水精神,目前已成為武漢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數千年來,武漢人民繼承大禹精神,與洪水斗爭,戰勝了1954年、1998年及今年7月的大洪水。如今,在“海上絲綢之路”、“長江經濟帶”等一系列國家戰略面前,武漢迎來一個又一個發展新機遇。因水而建的名樓晴川閣,也將是現代武漢力量的見證。(夏中華、林炳昆、嚴斯林)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舉報電話:027-88568010

    運維監督:133071995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库车县| 碌曲县| 金溪县| 马山县| 蚌埠市| 东兰县| 东丽区| 泗水县| 吉安县| 景德镇市| 焉耆| 青田县| 广州市| 南城县| 涞源县| 扶风县| 赤水市| 长治市| 双柏县| 义马市| 武山县| 项城市| 商南县| 逊克县| 黔江区| 黎城县| 凌海市| 兴仁县| 白朗县| 调兵山市| 鄂州市| 武定县| 扎兰屯市| 宜兴市| 尉氏县| 新丰县| 蓬莱市| 杭州市| 临邑县| 建湖县| 永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