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千年的閱讀行動

    荊楚網

    2018-01-21 10:39:46

    房縣,古稱“房陵”,自古民歌盛行,多少年來,房陵民歌一直世代相傳。

    在《詩經》的主要采集者、編纂者尹吉甫的故里———十堰房縣,周王室的采詩和獻詩制度,使房陵民歌最早走進《詩經》,“關關睢鳩”等《詩經》民歌至今仍在房縣民間口口相傳,歷經數千年不衰,已成為詩經文化的活化石。

    在房縣,僅是一首表達愛情的詩經名篇《關關雎鳩》,在經過改編、加工后,被房縣民歌手們用十幾種唱腔演繹得淋漓盡致。經統計,房縣有5萬人會唱民歌,7000多位歌手每人能唱100首以上民歌。而其中的《年年難為姐做鞋》《打一個呱呱雞》《關雎》《君子于役》等30多首民歌,內容都與《詩經》相關。

    年近八旬、家住房縣門古寺鎮胡家街村的胡元炳,是房縣有名的民歌手,8歲跟隨爺爺胡祖敬學唱歌,而他爺爺則是受太爺胡在德的影響。“這是我們老胡家的家風傳承。”胡元炳說。

    胡元炳會唱50多個調子、千余首民歌,其中30余首是《詩經》民歌。“師傅教唱沒有歌本,我就將歌詞記在本子上,由于文化水平不高,記起來特別費勁。”

    近70年來,胡元炳收集而成的手抄本,累計60余萬字。在房縣有關部門的幫助下,這些手抄本已編輯出版《望佛山民歌集》《房陵歇后語》《望佛山傳說》等書。胡元炳本人也成為第三批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房陵長歌》的傳承人。

    在房縣,男女老少幾乎都能唱幾句民歌,以歌為樂、以歌傳情、以歌育人,原生態民歌成為山民生活的一部分。千年來,房縣人唱出了自己的生活,唱出了喜怒哀樂。

    2000多年的傳唱,《詩經》已融入房縣人的血液中。近年來,房縣縣委、縣政府一系列詩經民歌文化保護措施相繼出爐。全縣已有53個民歌示范村,建起了25個民歌堂。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魚潛在淵,或在于渚。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萚。它山之石,可以為錯。”2010年8月6日,在房縣詩經文化節開幕式上,12000余名學生齊誦《國風·周南·關雎》《詩經·小雅·鶴鳴》《詩經·周頌·豐年》,創造了“萬人誦詩經”吉尼斯紀錄。

    走進房縣尹吉甫學校大門,兩個大字映入眼簾———采用隸書書寫的“詩經”,《詩經》中的名句制成石碑和文化標語在校園隨處可見,讓人們隨處能感受到迎面撲來的文化氣息。

    為弘揚詩經文化,學校還專門安排詩經文化課程,每天由教師引領學生誦讀《詩經》;學生建立詩經誦讀卡,抄寫自己喜歡的語句,隨時進行誦讀;每學年組織開展《詩經》知識競賽、《詩經》誦讀比賽等活動;開設《詩經》誦讀專欄,引導學生閱讀經典、吟誦詩文,打造書香校園。

    2012年,由鄧發鼎、吳高星、吳高月等房縣民歌王帶領40位民歌手表演的詩經民歌《山風》,用凳子做道具,融合《詩經關雎》、《詩經伐檀》等曲目,通過原生態的舞蹈和歌謠,表現農民日常勞作,反映房縣特有的詩經文化,并取得“我要上春晚”第三名的好成績。

    2015年,房縣拍攝中國首部以詩經文化為主題的微電影《桃夭》,再現了以楊廷生為代表的詩經傳人,為弘揚中華詩經文化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同時展示了房縣深厚的詩經文化底蘊、優美的自然環境、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淳樸的人文情懷。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舉報電話:027-88568010

    運維監督:133071995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陵县| 辽阳县| 洪江市| 宜都市| 清镇市| 安徽省| 敦煌市| 永城市| 华池县| 荃湾区| 连城县| 仙桃市| 内江市| 大理市| 太仆寺旗| 鄂州市| 威远县| 仙桃市| 拉孜县| 泸州市| 稻城县| 大埔县| 聊城市| 保定市| 连南| 白朗县| 曲阜市| 荥阳市| 石柱| 惠水县| 金门县| 措美县| 巴彦县| 隆林| 池州市| 彝良县| 松桃| 彩票| 大同市| 临泉县| 雅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