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城墻:承載著千年戰爭風云

    襄陽政府網

    2018-01-21 10:37:49

    自古以來,襄陽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歷代名將白起、關羽、岳飛等都曾在此鏖戰。古襄陽城憑借城高池深、易守難攻的特點,贏得“鐵打的襄陽”美稱。古城墻則承載著千年戰爭風云,見證襄陽之滄桑,是全國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城墻之一。

    襄陽城的城墻始建于西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初為泥土夯筑,宋代的時候改為磚城,又增設垛堞(城墻上成凹凸狀的矮墻),修筑新城。但當時由于戰亂,城門與城樓屢修屢壞,歷經滄桑。明洪武初年,對古城進行了維修和擴建,在城的東北角又建了一段新城墻,現在古城墻基本為明代墻體,城墻高10.84米,城周長7331米。襄陽古城原有6座城門,分別為:陽春門、西成門、臨漢門、拱宸門、震華門、文昌門。每座城門設有甕城或子城,城四角設有角臺,沿線分設烽火臺,城垣上設置垛堞4000多個。

    現在僅存的3座古城門分別為臨漢門、拱宸門和震華門。

    臨漢門也被叫做小北門,拱門上大大的“北門鎖鑰”4個字就是對它作為戰略要津的一種贊譽。在臨漢門上尚保留有一座始建于唐、重筑于清的重檐歇山式城樓。1988年,襄陽文管所對年久失修的小北門進行了一次落架大修,嚴格遵照傳統工藝,恢復歷史原貌,修舊如舊,基本上保留了臨漢門原來的風貌。現在的小北門已完好如初,成為古城的標志之一。

    有小則有大。俗稱大北門的拱宸門,東接震華門,南連“荊州古治”過街券門,城高6米,內寬22.8米,深10.75米。光緒版《襄陽府志》卷6《建置志三》“城池”記載:“明初鄧愈筑舊城,別拓東北角由舊大北門外東繞今長門,環屬東城為新城,今舊大北門甕門僅存,尚是故跡。”東、西兩面分別為甕城門,南為主城門,東、西兩面甕城門洞設有兩道防水閘門,此門洞緊依漢江,是城內取水的重要通道之一,因此也稱“水門”。迄今為止,拱宸門的甕城是襄陽古城所遺3座城門中保存最為完好的。

    震華門又稱長門。現長門遺址即震華門的屯兵城,建于明朝初年。明朝開國初年維修古城時,漢水南岸北移,為使北城與漢水聯系更加緊密、加強城墻防御能力,把城向東北擴展,修建此門。

    襄陽城墻有諸多勝跡。其東南角有仲宣樓,西南角有獅子樓,西北角有夫人城。

    說到襄陽城墻,定不能忘記“夫人城”的傳說。當時苻堅派兵攻襄陽,朱序守城抗敵,其母親韓夫人早年隨夫生活在軍營之中,對作戰耳濡目染頗有見解,便親自登城巡視,察看地形,見城西北角地勢險要,必先受敵,就帶領家眷及城中婦女不分晝夜筑起一座新城,西北角果然最先被敵軍攻破,守城將士移駐新城繼續戰斗,保住了襄陽城。后為紀念韓夫人筑城有功,就把此段城墻稱為“夫人城”。夫人城城墻高6米有余,周長約100米。千百年來,韓夫人這位巾幗英雄一直為后人緬懷,夫人城也屢獲修復。

    市文物管理處副主任趙蔚霞告訴記者:“古城墻,是我們共同的文化遺產,是襄陽歷史文化的重要標志,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古城建筑防御體系之一,也是中國較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2001年6月25日,包括夫人城在內的襄陽城墻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舉報電話:027-88568010

    運維監督:133071995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汀县| 拉萨市| 临清市| 灵武市| 象州县| 邻水| 英吉沙县| 福清市| 新化县| 临潭县| SHOW| 溧阳市| 沁阳市| 满城县| 双城市| 宁海县| 宿松县| 木兰县| 布尔津县| 海晏县| 恩施市| 宜章县| 西平县| 安福县| 将乐县| 元朗区| 眉山市| 蒙阴县| 乐东| 大丰市| 大新县| 于都县| 荃湾区| 江陵县| 甘肃省| 麻江县| 凌源市| 从化市| 巫山县| 涪陵区| 甘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