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賞油菜花,夏榨菜籽油,5月中旬,湖北省1700多萬畝油菜陸續進入大面積成熟收獲期,田間地頭處處可見一派繁忙的收獲景象。近年來,湖北通過新技術、新品種的運用,已實現油菜穩產增產,不斷提高油菜收割機械化率,真正實現油菜籽顆粒歸倉。
武穴市大法寺鎮油菜田等待收割
油菜籽收購“熱浪”撲面
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馬家寨鄉,沿途幾乎家家可見農民收割油菜,晾曬油菜籽的場景。馬家寨鄉農技中心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科研單位的支持下,該鄉因油菜而興,油菜多種一畝是一畝、菜籽多收一斤是一斤的理念,已在當地深入人心。
“種植面積在逐漸增加。”江陵縣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文蓉稱,“全縣油菜種植面積從2020年的27.3萬畝,擴種到今年的30.04萬畝,增加2.74萬畝。今年,江陵縣冬閑田開發利用率較2021年提升了15%。”
湖北省油菜種植面積占全國的六分之一,而荊州占湖北省的五分之一,是全國油菜生產第一大市。今年,荊州市夏收油菜籽面積319.1萬畝,較去年新增13.9萬畝;產量預計可達58.44萬噸,預計同比增長17%。油菜籽生產總體呈面積增、單產增、總產增趨勢。
湖北宏凱工貿發展有限公司油菜籽收購
在油菜主產區武穴市大法寺鎮,農戶翟俊東趁著天氣晴好,請來收割機收割自家100畝油菜。農機手駕駛收割機在田里來回穿梭,伴隨機器的轟鳴聲,一排排油菜卷入收割機;脫粒后,秸稈被機械自動切割成碎末,均勻地撒回田里。
由于油菜生長期氣候適宜,加上翟師傅管理得當。今年,他家每畝油菜田可收獲300斤油菜籽,比去年每畝多了30多斤。翟師傅還表示,如果能把機收的損失率降低的話,每畝地還可以多收差不多60斤油菜籽。
武穴市福康油脂有限公司油菜籽收購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連日來,京山縣坪壩鎮的油菜進入收獲期,成片的油菜已經成熟,金燦爛的油菜擠擠挨挨躍入眼簾,農民們都趁著晴好天氣收割晾曬、碾軋脫粒,爭取顆粒歸倉,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勾勒出一幅鄉村豐收的喜人畫卷。
“今年的油菜大豐收了,一畝產量能有五六百斤,比去年還多,我家今年種了10畝,現在市場行情也好,這日子是越來越有盼頭了!”蘇家壟村的一農戶高興地說道。
根據湖北省糧食局調查顯示,今年油菜籽質量好于上年,市場價格也好于以往,含油量38%的油菜籽開秤價在3.1-3.2元/斤,預計保持穩中有升。
同時,為讓農戶油菜籽應收盡收,緩解油脂企業收購資金壓力,5月19日下午,湖北糧油集團在武漢啟動了2022年油菜籽聯合收購,將以旗下6家公司為主體,總投入10億元,就近與武穴、荊門、隨縣、宜城、江陵等地油脂加工企業、合作社及新型農業主體建立一對一的合作關系,開展訂單收購油菜籽20萬噸,輻射油菜種植面積100萬畝,推動湖北省菜籽油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機收減損讓菜籽顆粒歸倉
在湖北荊州彌市鎮的千畝油菜田里,收割機來回穿梭,一株株金燦燦的油菜花如今變成顆粒飽滿的油菜莢。由于今年荊州農業部門對全市7000多臺聯合收割機進行了改裝和維修,有效減少了全市300多萬畝油菜田在收割過程中的損失。
湖北荊州市農業農村局農機化管理科科長王平權介紹,“平均每畝油菜地減少了10斤左右的損失,相當于今年的油菜增加了3000多萬斤。”
為確保顆粒歸倉,今年省內各地推廣聯合收割機收割并對當地收割機進行了維護工作,有效減少了全省油菜田在收割過程中的損失,提高農機作業效率,直接關系油菜籽收獲質量。
荊州市江陵縣馬家寨鄉機械收割油菜場景
在武穴市大法寺鎮油菜田,記者還觀察到,農技人員特意在聯合收割機前端增加了一塊鐵板,旁邊也加裝了擋板。
“如果能把機收的損失率降低的話,每畝地還可以多收差不多60斤油菜籽。”大法寺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劉君權向記者介紹,“收水稻的割齒在底下,油菜收割的時候,它會有濺射的作用,有很多會損失掉,所以我們增加了一個油菜的割臺,大概有50公分,把收割齒延長到外面,跟耙鉤都是齊的,盡量的讓油菜桿進去,減損百分之十五以上,這個擋板就是防止油菜收割的時候,枝丫沒有收割進來的,防止它掉落。”
今年,武穴市農業農村部門準備了800臺聯合收割機幫農戶收割油菜,同時,對2000名農機手進行專業培訓,確保油菜籽顆粒歸倉。
“讓油菜顆粒歸倉,是我們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武穴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勝軍向記者介紹,“以前我們預測機收損失率在20%,這個損失率是相當大的,從去年開始到現在,從田間到村莊再到農戶,我們組織了多場技術要點的培訓,減損技術得到很大的提高。”
當前,武穴市40萬畝油菜迎來豐收,機收占比達80%。通過機收減損措施的逐一落實,以及油菜“品、種、管”技術的進一步提高,武穴市油菜籽預計總產量達到6萬噸,比去年多了10%。
武穴市大法寺鎮農戶翟俊東在收割油菜
新模式、新品種促油菜豐收
油菜籽收的好,前提原因是種的好。記者從荊州市江陵縣農業農村局了解到,通過對該縣3萬畝中油雜19新品種油菜進行田間測產得知,通過大力推行“三全高效”模式,比不采用新品種、新技術模式的種植區的平均畝產產值高2到3倍,達到5040元。
“三全高效”模式是江陵縣在中國農科院油料所、湖北省油菜產業技術體系的專家人才、先進技術、管理經驗的支持下,大力推行油菜全區域布局、全價值鏈挖掘、全產業鏈開發的新模式。該模式以高油、高產、多抗、適機收油菜新品種——中油雜19、中油雜501等為核心,集成油菜精量聯合直播技術、全營養緩釋專用肥及輕簡施用技術、油菜病蟲草害綜合防控及無人機田間管理技術、油菜分段收獲技術和功能型菜籽油產地綠色高效加工技術等國內油菜全產業鏈最新科技成果,從油菜生產端和菜籽油消費端兩頭發力,充分挖掘、利用油菜的油用、花用、菜用等多種功能。
荊州市江陵縣萬頃油菜豐收在望
“‘三全高效’模式相比于傳統的種植模式,平均畝產產值可提高約3倍。”江陵縣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文蓉向記者介紹,“今年是江陵縣試點油菜‘三全高效’模式的第3年,最新的田間測產數據印證了采用新品種、新模式帶來油菜產業的提質增效。”
“利用科技大面積示范推廣現在耐密植的品種和技術,提升產油量。”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萬楚筠說,目前,江陵菜籽油品質好、銷售價格也不錯,只有生產企業利潤增長了,才可能反哺油菜種植戶,激發農民種植油菜的積極性。
除了在新技術模式的助力之外,高產種子是奠定本次油菜籽豐收的關鍵環節。在襄陽市襄州區的油菜新品種示范基地,專家組正在對油菜新品種“中油雜501”進行現場測產,在前期全國油菜新品種試驗中,‘中油雜501’已經連續兩年榮獲油菜籽產量的單產第一。經過現場測算,專家組宣布,油菜新品種——“中油雜501”的油菜籽單產,達到每畝419.95公斤,刷新了長江流域油菜的高產記錄。
據了解,“中油雜501”是由中國農科院油料所王漢中院士團隊經過11年攻關選育而成的新品種,具有高產、高油、優質、抗病、抗倒、抗裂角、適合機械化收獲等優點,每畝地的油菜種植密度,也從1.5萬株提高到了3萬株,株型更緊湊更有利于機械化生產和收割。
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武漢中油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貴華介紹:“今年可以推廣五六萬畝,明年可能我們就會大面積地種植生產,預計會種植60-70萬畝,產量達到50萬斤,第三年將達到生產100萬斤油菜籽的水平。”
當前,我國食用植物油有70%都要依賴進口。油菜作為我國第一大油料作物,占國產食用油的50%左右,在保障我國食用油供給安全中占據核心地位。目前這次測產成功的“中油雜501”,中國農科院也正在聯合相關企業,加速大規模種植的推廣。
中國農科院油料所聯合襄陽市農科院,對“中油雜501”進行現場測產
“油菜種植高效模式和推廣優質高產新品種,能夠有效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湖北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肖長惜表示,“我們要充分認識糧油保供重要意義,堅決扛起擴種油菜、提升油料產能的政治責任,統籌推進,創新賦能,依靠新品種、新技術,力爭通過3年時間,把適宜種油菜的冬閑田全部利用起來,做大做優做強湖北糧油產業,做小做精做響湖北糧油產品,形成合力助力全產業鏈發展。”(記者 劉飛 ?通訊員 蔣博 陳三才 責任編輯 謝寶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