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滿將至。俗話說,小滿見三新——新油、新麥、新菜。5月19日,省委“喜迎黨代會 荊楚譜新篇”系列發布會第四場回首“三農”新成就、展望“三農”新愿景、發布“三農”新舉措。
據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省鄉村振興局黨組書記吳祖云介紹,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以來,全省“三農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系列重要論述和視察湖北、參加湖北代表團討論時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強化使命擔當,牢記“國之大者”,守牢“兩條底線”,扎實推進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發展持續穩定向好,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全省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良好開局。2021年,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279億元。
保供水平穩中有升。我省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劃定4014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成3980萬畝高標準農田。2021年,糧食產量達552.9億斤,連續9年穩定在500億斤以上;油菜籽產量達251.8萬噸,再創歷史新高;生豬出欄4115萬頭,產能恢復目標提前完成;淡水產品產量483.2萬噸,連續26年保持全國第一。蔬菜、瓜果、茶葉、禽蛋等生產穩定、供應充足。
發展質效明顯提高。我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建15個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稻蝦綜合種養突破750萬畝,潛江龍蝦、隨州香菇、恩施硒茶等一大批產品的品牌更響、影響更廣、價值鏈更長。扎實推進“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建設,省領導掛帥親征,院士專家做技術支撐,大力招商引資,壯大頭部企業,奮力延鏈補鏈強鏈,抬高農業產業化底板。目前,省級以上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072家,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7個、農業產業強鎮67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6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超過1.2萬億元。加快打造洪山實驗室、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科創中心等創新平臺,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接近62%,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達到72.5%,主要農作物實現良種全覆蓋。長江“十年禁漁”取得階段性成效,化肥農藥施用量持續負增長,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逐年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穩定在97.5%以上,綠色興農、質量強農、效益惠農成為農業發展的主旋律。
農村面貌煥然一新。加快補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農村公路“組組通”目標提前實現,電網改造升級任務全面完成,4G網絡、安全飲水實現全覆蓋,鄉鎮天然氣通氣比例達到40%。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編制1803個村莊規劃,農房建設圖集實現鄉鎮全覆蓋,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整治村分別達到2000個和3997個。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常態化開展村莊清潔行動,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0.2%,生活垃圾治理體系實現行政村全覆蓋,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24.4%。
農村改革持續深化。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取得新成果,全省農村承包地流轉面積達2300萬畝,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37%。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共清查核實集體資產2132億元、集體土地資源2.4億畝,確認集體成員4100多萬人。大力發展新型村級集體經濟,89.3%的村年經營收益超過5萬元,累計化解村級債務108.2億元。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大冶、沙洋、恩施和宜城等4縣市被納入國家改革試點。
民生福祉顯著改善。2021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259元,城鄉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2:1。統籌縣域內中小學教師資源均衡配置,“縣管校聘”改革覆蓋96%的縣市。建設縣域醫共體130個,縣域內就診率穩定在90%左右。村衛生室一般運行經費補助標準由每年3650元提高到5000元。農村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從每人每月108元提高到115元。城鄉居民醫保政策范圍內住院報銷比例達到67.8%左右。
鞏固銜接扎實推進。去年4月,我省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581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7個貧困縣全部摘帽,482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地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省委、省政府及時出臺《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意見》,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切實抓好防返貧監測,同步健全幫扶機制,特別是提升產業就業幫扶成效,脫貧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
“下一步,我們將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著力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通過聯農帶農提高農民收入,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扎實開展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的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積極探索政府、社會與農民同心同向,法治、自治與善治相結合的鄉村有效治理模式,加快推進新時代有內涵、有質感、有溫度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吳祖云說。(記者 崔逾瑜 通訊員 張勁 胡曼 孔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