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鄂州花湖機場傳來好消息:99條航線+跨境電商綜試區。
沒有想到,今天又傳來宜昌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好消息。
宜昌朋友說:
葉局好!您之前提到的關于宜昌要加入陸海新通道13+3模式,已經變為現實了,將極大利好宜昌及鄂西南的物流產業。
近日,陸海新通道運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運營公司”)通過股權受讓的方式,成功收購陸海新通道運營(湖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湖北區域公司”)34%股權,標志著陸海新通道跨區域運營體系進一步拓展,長江經濟帶與西部陸海新通道戰略銜接邁出關鍵一步。
湖北區域公司未來將立足于“西部陸海新通道與長江經濟帶戰略銜接支點、跨區域創新合作節點及外向型經濟賦能平臺”三大戰略定位,聚焦南向多式聯運核心市場(覆蓋宜荊荊都市圈及鄂西綠色發展示范區),同步拓展中歐、中亞班列與江海聯運。以宜昌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為依托,集成鐵公水多式聯運集散分撥、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運營、數字通道創新服務等核心功能,構建輻射鄂西、聯動內陸、通達全球的立體化物流與產業賦能體系。
隨著湖北區域公司的加入,陸海新通道跨區域運營網絡將進一步輻射長江中游城市群,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下一步,湖北區域公司將加速推進業務布局,力爭快速實現在湖北省的服務全覆蓋,為通道沿線企業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國際物流服務。
2017年8月,重慶、廣西、貴州、甘肅4省區市簽署“南向通道”(“陸海新通道”的前身)框架協議,建立聯席會議機制。
2017年9月,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前身——渝黔桂新“南向通道”班列從重慶團結村中心站駛出,標志著該班列實現常態化運輸。
2018年6月和8月,青海、新疆相繼加入合作共建“南向通道”工作機制;2018年11月,中新兩國正式簽署《關于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將“南向通道”正式更名為“陸海新通道”。
2019年1月7日,重慶、廣西、貴州、甘肅、青海、新疆、云南、寧夏8個西部省份在重慶簽署合作共建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簡稱“陸海新通道”)框架協議,將合作推進“陸海新通道”建設,助推中國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格局。
2019年5月16日,重慶、廣西、貴州、甘肅、青海、新疆、云南、寧夏、陜西9個西部省份在重慶簽署合作共建“陸海新通道”協議,標志著陜西省正式加入“陸海新通道”共建合作機制,“陸海新通道”合作范圍進一步擴大,將助推中國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格局。
2019年7月10日,重慶市政府與四川省政府簽署《關于合作共建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的框架協議》,自此,四川省加入陸海新通道“朋友圈”。
回顧總是愉快的。
我問:梳理一下,湖北葉青教授建議湖北、宜昌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整個過程。
Deepseek回答:
湖北葉青教授推動湖北及宜昌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進程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初步建議與理論論證(2019-2020年)
戰略定位與規劃呼吁:自2019年8月2日《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發布后,葉青多次提出宜昌應納入“13+1”合作框架,升級為“13+2”。其核心依據是宜昌位于長江經濟帶與焦柳鐵路(西部陸海新通道東通道組成部分)交匯點,具備水鐵聯運的天然優勢,且三峽船閘長期超負荷運行,需通過翻壩鐵路解決物流瓶頸。
2020年,葉青在湖北省兩會建議中強調,宜昌作為三峽庫區物流樞紐,應通過秭歸港翻壩鐵路實現“不經過船閘”的貨物轉運,降低運輸成本并提升效率。
二、省級響應與規劃落地(2021-2022年)
省級戰略提升:2021年湖北省委全會將宜昌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列為省級戰略,明確支持江南翻壩鐵路等重點項目,推動宜昌成為長江經濟帶與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關鍵節點。
2022年宜昌市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構建‘江鐵海’中西部陸海新通道”,但葉青認為規劃啟動較晚,需加速推進。
基礎設施推進:白洋港疏港鐵路于2022年完成動態驗收,成為國內首條鐵路直通碼頭的項目;秭歸港疏港鐵路預計2024年通車,形成三峽上下游鐵路聯運網絡。
三、跨省聯動與國家層面爭取(2022-2024年)
學習湖南經驗:2022年湖南懷化市成功加入“13+2”合作機制,葉青呼吁湖北借鑒此模式,向國家發改委申請將宜昌納入總體規劃修訂。
2023年長江中游三省(鄂湘贛)簽署協議,明確協同開行至北部灣及東盟的國際班列,宜昌成為湖北對接通道的重要節點。
國家政策對接:2024年湖北省發改委明確支持宜昌申請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修訂版,并推動其以“觀察員”身份參與省際聯席會議,爭取口岸功能落地。
四、實際業務啟動與成效初顯(2024年至今)
物流通道開通:2024年10月,宜昌通過陸海新通道江鐵聯運(宜昌-重慶-欽州)運輸首批868標箱化肥至東南亞,運輸時效較傳統江海聯運縮短一周,成本持平。
政策紅利釋放:宜昌產投集團成立陸海新通道運營公司,與重慶共建物流體系,并計劃深化與東盟的貿易合作,推動本地化工、醫藥等產業外向發展。
五、未來方向與挑戰
持續爭取國家支持:需在《總體規劃》修訂中明確宜昌的節點地位,并推動三峽水運新通道建設(如第二船閘)以解決長期運力瓶頸。
完善多式聯運體系:加快秭歸港海關監管場所建設,整合“水公鐵空”資源,打造長江中游對接東盟的物流樞紐。
葉青的持續呼吁與湖北省級層面的政策響應,使宜昌從理論論證逐步走向實踐,成為連接長江經濟帶與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戰略支點,但國家層面的規劃落地和跨區域協同仍需進一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