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頻道: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中部之聲
    湖北‘七大戰略’再思考:西安為何不可缺席?
    2025-05-07 14:47:16   來源:今日湖北

    4月27日至30日,湖北用七場新聞發布會詳解了支點建設“七大戰略”行動方案。面向全社會公布施工圖,就是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用生氣勃勃的實踐推動建成支點。


    推進“七大戰略”,對應大責任、承載大機遇、需要大奮斗。在這個過程中,各級領導干部、各類經營主體和廣大人民群眾都是主角。


    但是,還是有不足之處。


    4月30日下午,湖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牢記囑托 建成支點——‘七大戰略’行動方案”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七場。介紹了《關于實施區域聯動戰略 整體提升支點區域協同力的行動方案》的有關情況。即湖北推動全省區域協調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一主兩副”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24年,武漢市經濟總量達到2.11萬億元,位居中部省會城市第一位;宜昌市、襄陽市經濟總量雙雙突破6000億元大關,分別位居中部非省會城市第1位、第2位。


    漢襄宜“金三角”協同發展態勢初步形成:武漢、襄陽、宜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科技創新協同、產業協作發展更加緊密,以漢襄宜為中心帶動武漢都市圈、襄十隨神城市群、宜荊荊恩城市群發展成勢見效,鄂湘贛“中三角”以及省際毗鄰地區融合發展更加密切。


    湖北省發改委會同省直有關部門研究起草了《行動方案》,主要包括四個方面12條舉措,其中。


    做強三個中心,打造全省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支持武漢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推動武漢都市圈打造全國重要增長極。支持襄陽打造中西部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襄十隨神城市群發展。支持宜昌打造聯結長江中上游的區域性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宜荊荊恩城市群發展。


    聚焦三個增長,打造互動共進的漢襄宜“金三角”。一是推動流域共治,強化長江、漢江兩大水系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打造以長江黃金水道為核心的綠色高效集疏運體系,構建綠色增長的理想空間。二是強化科創共興,加快建設漢襄宜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夯實智慧增長的基礎支撐。三是推進民生共享,打造漢襄宜半小時低空經濟圈、1小時高鐵圈、3小時高速圈,推進高頻服務事項“一網通辦、跨市通辦”,打造包容增長的示范樣板。


    做實三個圈層,服務和融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一是加強鄂湘贛“中三角”聯動發展,打造“運河上的鄂湘贛”“軌道上的長江中游城市群”“科創鏈上的中三角”“產業鏈上的都市圈”。二是加強中部六省協同融通,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聯動發展,深化大別山等革命老區經濟協作。三是加強與國家其他區域戰略對接,深度對接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和成渝,進一步密切沿長江省市合作。


    我覺得,不應該把西安忘記了。


    2026年,武漢至西安高鐵(武西高鐵)的貫通確實將顯著提升武漢與西安及西北地區的經濟聯系,這一判斷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得到支持:


    一是時空距離縮短加速要素流動


    武西高鐵全線通車后,武漢至西安的鐵路運行時間將從目前繞行鄭州的4.5小時縮短至2.5-3.5小時,時空壓縮直接促進兩地人員、貨物高頻流動。例如,預計年輸送旅客將超過2000萬人次,為科技合作、商務往來提供基礎條件。


    武漢和西安均為國家級科教中心(武漢擁有7所“雙一流”高校,西安有7所),高鐵的便捷性將推動兩地高校聯合科研項目、共建實驗室成為常態。例如,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與西北工業大學在航空航天材料領域的合作可能因通勤效率提升而深化。


    二是產業協同效應凸顯


    武漢的光電子信息、汽車制造產業與西安的航空航天、硬科技產業形成技術對流。例如,武漢“光谷”的芯片設計能力可與西安的半導體制造產能結合,而西安的航空發動機技術可能通過高鐵快速對接武漢的通用航空產業。


    十堰-襄陽汽車工業走廊將獲得新動能,兩地汽車零部件企業可通過高鐵實現“當日往返式”協同生產,降低供應鏈成本。預計十堰將依托高鐵樞紐建設鄂豫陜毗鄰區域中心城市,形成200億元規模的生態經濟圈。


    三是交通樞紐格局重塑


    武西高鐵使武漢“米字形”高鐵網絡進一步完善,成為連接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關中四大經濟區的核心節點。特別是2028年武漢樞紐直通線建成后,漢陽站將實現沿江高鐵與福銀通道的交匯,形成直達長三角、珠三角的350公里時速通道。


    西安作為西北最大鐵路樞紐,通過武西高鐵可直接對接華中、華南,未來西北至廣州、深圳的高鐵將不再繞行鄭州,預計每年新增旅游客流超500萬人次。


    四是區域經濟格局重構


    武漢與西安分別作為長江中游城市群和關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高鐵貫通將推動兩大國家級城市群的要素共享。例如,武漢的金融資本可通過高鐵快速注入西安硬科技企業,而西北的能源資源可高效對接華中市場。


    沿線商洛、十堰等城市受益顯著。商洛西站規劃的“秦嶺康養之都”預計年吸引300萬避暑客群,十堰則可能承接兩地產業外溢,形成空港經濟區。


    五是挑戰與潛在問題


    盡管前景樂觀,仍需注意兩點:


    鄭州仍通過鄭渝、濟鄭高鐵維持中原樞紐地位,短期內武漢難以完全替代其西北-華中中轉功能。


    漢十高鐵部分路段時速差異(200-350公里混行)可能影響整體效率,需待武漢樞紐直通線建成(2028年)才能完全發揮潛力。


    因此,基于交通變革對區域經濟的杠桿效應,符合高鐵“時空壓縮—要素重組—產業升級”的發展規律。武西高鐵不僅是物理通道,更是重構中西部經濟地理的戰略性工程,其影響將隨配套樞紐建設逐步深化。湖北應該早做準備。

    再講一個故事,也是商機。


    我在2015年提出“避霾房”概念并建議十堰向西安推廣房產。


    我從一個研究報告中關注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因工廠關停、污染減少,新生兒平均體重比往年增加23克的研究結論。這印證了空氣質量與健康(尤其是孕產婦及嬰幼兒)的強關聯性,從而提出“避霾房”作為健康投資選項。


    2015年前后,北京等城市霧霾頻發,居民為避霾涌向三亞、張家口等地,形成“周末遷徙”現象。我認為,西安、咸陽等西北城市空氣質量長期處于全國后列(2024年數據顯示兩地空氣質量排名倒數),十堰憑借800米左右海拔、森林覆蓋率超70%的生態優勢,可承接西安居民的避霾需求。


    十堰與西安的交通距離因西十高鐵縮短至2小時,而西安此前因秦嶺違建別墅整治(2018年拆除1194棟)導致高端居住需求外溢,十堰成為填補這一市場缺口的理想選擇。


    2025年2月18日下午,我在十堰參加一個城市更新的論壇,建議到西安賣房子。3月19日,十堰市政府及房企首次大規模赴西安開展房產推介:


    ——目標人群分層覆蓋


    對西安本地居民,主打“四代生態住宅”(如聯投中央云著項目的大露臺、垂直綠化設計),突出十堰“山水車城”的康養價值,比如,吸引46歲王女士等計劃退休后遷居的群體。


    對十堰籍務工人員,深入西安高陵區工地推廣返鄉置業,比如,52歲的王大偉等務工者因“低房價、高生態”優勢計劃3-5年內返鄉購房。


    兩地中介協會簽署戰略協議,打通銷售渠道,如十堰十房網與西安子墨房產等5家中介簽約代理合同。


    土地招商同步推進,十堰中心城區4780畝經營性用地向西安房企開放,吸引投資開發。


    ——高鐵預期催化市場信心


    西十高鐵2026年通車后,十堰將成為“西安后花園”,兩地通勤時間壓縮至2小時以內。推介會重點強調“高鐵+房產”聯動效應,推動“西安工作、十堰居住”的雙城生活模式,預計年新增旅游及置業客流超500萬人次。


    ——短期效果與長期規劃


    推介會現場簽約意向客戶占比超30%,西安居民對十堰“避霾房”問詢量增長2倍。


    房企聯投啟動“五路兩校一園一院”配套建設,計劃3年內建成中央商務區,提升區域價值。


    十堰計劃依托武當新區建設(140平方公里規劃),整合丹江口、武當山資源,打造“仙山、碧水、汽車”復合型康養目的地,并通過空軌等交通設施強化生態旅游與居住體驗。


    我的建議及十堰實踐,為中小城市利用高鐵紅利、生態資源激活房地產市場提供了新路徑。但需注意:西安本地房企(如龍記泰信)的競爭、鄭州等周邊樞紐城市的分流效應可能制約長期增長,需通過差異化產品(如道家文化主題住宅)和產業配套鞏固優勢。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泽县| 安岳县| 乐业县| 阿瓦提县| 乌拉特前旗| 吉林省| 观塘区| 云安县| 定南县| 喀什市| 宝丰县| 神木县| 永靖县| 墨玉县| 新建县| 建阳市| 鹤山市| 万年县| 察隅县| 富宁县| 和林格尔县| 绥棱县| 出国| 历史| 江油市| 汤阴县| 乾安县| 原平市| 隆昌县| 吉水县| 南宫市| 玉林市| 土默特左旗| 阳新县| 景宁| 安达市| 陆川县| 石屏县| 阿鲁科尔沁旗| 秦安县| 宁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