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頻道: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中部之聲
    葉青看財經2784:鄉村合作公司與管理
    2024-10-30 09:41:56   來源:今日湖北

    應邀參加國網的一檔公益直播活動。

    一、重新組織起來:農村合作公司

    農村合作公司是以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或村集體主導的農民合作社為主體,通過控股、參股的方式,與返鄉能人、社會資本共同發起組建的具有獨立法人治理結構的公司。

    1、特點與優勢

    1)資源整合:農村合作公司能夠對農村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包括土地、資金、技術等,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2)市場主體:通過組建農村合作公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為市場經濟主體中的“一般法人”,能夠更廣泛地參與市場競爭,更靈活地引進社會資本,更高效地集聚人才、資金等各類要素。

    3)產權明晰:農村合作公司能夠明晰產權歸屬,保障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釋放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的活力。

    4)農民參與:農民可以通過持有股份、參與決策等方式,積極參與到農村合作公司的經營和發展中,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經營范圍與業務

    農村合作公司的經營范圍廣泛,涵蓋了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與使用、農產品的生產與銷售、農村文化的開發與經營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相關的技術服務等多個方面。

    1)農業生產資料:組織采購、供應成員所需的農業生產資料,如種子、化肥、農藥等,降低成員的生產成本。

    2)農產品生產銷售:組織成員進行農產品的生產,并提供銷售、加工、運輸、貯藏等一系列服務,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3)農村文化開發:結合當地特色,開發經營農村民間工藝及制品,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傳承和弘揚農村文化。

    4)技術服務:提供與農業生產經營相關的技術指導和信息服務,幫助成員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

    3、運營模式與成效

    農村合作公司通常采用多種運營模式,如土地合作社、土地托管、家庭農場等,以適應不同地區和不同產業的需求。通過這些運營模式,農村合作公司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即“三變”:

    1)資源變資產:推動農村土地經營權等自然資源入股,對土地、森林、草地、荒山、灘涂、水域等自然資源進行清理核查、確權頒證、評估認定,入股到經營主體,推動農業產業規模化、組織化、市場化發展。同時,推動集體經營性資產入股,如集體房屋、建設用地(物)、基礎設施等經營性資產使用權的有效盤活,入股到經營主體,獲得資產收益。

    2)資金變股金:將各級財政投入到農村的生產發展類資金、農業生態修復和治理資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專項資金等量化為村集體或農民持有的股金,投放到效益較好的經營主體形成股權,按股份比例分享收益。

    3)農民變股東:農民通過自愿以自有的資源、資產、資金等各種生產要素入股新型經營主體,享有股份權益,成為股權投資人,參與股份分紅,成為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參與者和受益人,增加財產性收入。

    20125月,普古銀湖農民專業合作社召開第一次股東大會在貴州省六盤水市普古鄉娘娘山村民陶正學家召開,陶正學提出了“三變”的做法。

    201511月,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強調: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帶動貧困群眾增收。

    全國推廣,陜西藍田縣小寨鎮董嶺村在2016年實施了土地經營權比例化股份制改革,將土地經營權收歸村集體統一經營管理,按集體占51%、村民占49%的比例分配后進行市場化流轉。

    “三變”改革一年多,董嶺村貧困戶由42戶減少到15戶,貧困人口由原來的105人減少到39人。2016年,董嶺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800元,比2014年的9600元增加了4200元,高于陜西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

    “三變”改革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重視和支持,連續三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

    截止2017年底,陜西省10個市、107個縣區都出臺了產權改革實施意見和“三變”改革實施方案,陜西省啟動產權改革的村達到4294個,占到了全省行政村總數的21.5%,其中740個村全面完成改革,1019個村成立集體經濟組織。

    全省73個縣區初步建立了縣級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全省全年達成交易2051宗,成交金額4.2億元,涉及土地面積27.9萬畝。

    4、湖北案例

    以隨州市為例,該市通過發展鄉村合作公司,實現了具有市場功能的集體經濟和具有民生性質的市場主體有機融合,走出了集體增強、農民增收、農業增質、治理增效、鄉村增色的“五增同步”路徑。

    短短3年間,隨州的鄉村合作公司從零起步,穩步發展到397家,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帶動5萬余農戶增收致富。

    廣水市2023年元至11月,211家市、鎮、村三級合作公司實現營收1.89億元、盈利3452萬元,帶動村集體增收1799萬元,帶動眾多農民獲得務工、分紅收入。

    例如,廣水市油榨橋村成立愛蓮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將集體荒山、水面等資源作價入股山地越野車及荷花觀光等項目,年保底收益18萬元。

    集體談判,也便于產品走向城市。

    878時,廣水市農產品供應鏈平臺啟用暨武漢市場配送正式啟動、發車,近10輛冷藏車裝著滿滿的農產品從廣水農產品供應鏈運營有限公司駛出,直奔武漢大市場。

    廣水農產品供應鏈運營有限公司是廣水市鄉投集團與武漢京膳坊餐飲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的一家運營公司,公司主要負責廣水市農產品線下的集采、集配、集運、集銷。目前,該公司已建立以市、鎮、村三級鄉村合作公司集采體系,完成農產品統計采購的前端環節;借力湖北騰云農業科技公司較為成熟的物流體系,合作完成農產品集采、倉儲、分揀、物流等中間環節;共享武漢餐飲業協會銷售資源和開發本土直播帶貨資源,讓廣水市農產品無縫對接武漢市場和全國市場,拓展銷售渠道,增大銷售總量;同時根據銷售訂單數據,引導廣水農業產業布局。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認為,隨州鄉村合作公司通過共同締造的方法,將有為政府、有效市場、有股農民緊密結合,形成了共建、共享、共富的新型農村經濟組織,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二、鄉村財務

    鄉村財務,特別是村級財務管理,在鄉村振興和農村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1、鄉村財務的定義與特點

    鄉村財務,特別是村級財務管理,是指對直接歸農民集體占有、支配、管理的各項資產所發生的收入、使用、分配等財務活動進行的核算、計劃、監督與控制的經濟管理活動。

    它具有直接歸農民集體占有、管理資金的特點,并涉及到農村經濟的多個方面。

    2、鄉村財務的主要內容

    鄉村財務的主要內容包括預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資產管理、負債管理、財務報告、財務監督、財務公開、財務審計和財務培訓等十個方面。

    1)預算管理:制定村級財務預算,合理安排資金使用,確保資金用于村級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

    2)收入管理:負責村級集體經濟的收入管理,包括村集體經營性收入、上級財政補助收入、村民自籌收入等。

    3)支出管理:負責村級集體經濟的支出管理,包括村級辦公經費、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與維護、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等。

    4)資產管理:負責村級集體資產的管理,包括固定資產、流動資產和其他資產的管理,確保資產保值增值。

    5)負債管理:負責村級集體經濟負債的管理,控制負債規模,防止過度負債。

    6)財務報告:定期編制村級財務報告,反映村級集體經濟運行狀況,為決策提供依據。

    7)財務監督:建立健全村級財務監督機制,對村級財務活動進行監督,確保財務活動的合法性、合規性和效益性。

    8)財務公開:定期公開村級財務信息,接受村民監督,提高財務透明度。

    9)財務審計:配合上級審計部門對村級財務進行審計,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10)財務培訓:組織村級財務人員參加財務培訓,提高財務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能力。

    3、鄉村財務的重要性

    1)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通過科學的財務管理,可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2)維護農民利益:規范的財務管理可以確保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得到保障,防止村干部濫用職權,損害農民利益。

    3)加強農村基層治理:健全的財務管理制度有助于提升農村基層治理水平,增強農村社會的穩定性和和諧性。

    4)推動鄉村振興:鄉村財務的規范化、科學化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有助于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鄉村財務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盡管鄉村財務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鄉村干部法治觀念不強、村級財務制度不健全、財務人員業務水平不高、監督管理不到位等。

    對策:

    1)加強教育培訓:提高鄉村干部和財務人員的法治觀念、業務水平和職業道德素養。

    2)完善財務制度:建立健全村級財務管理制度,明確職責分工和流程規范,確保財務管理工作的有序進行。

    3)強化監督管理:加強民主理財和群眾監督,建立健全財務監督機制,確保財務活動的合法性和合規性。

    4)推進信息化建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高財務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方便村民監督和查詢。

    三、鄉村稅務

    鄉村稅務是指針對農村地區和農業活動所征收的稅款以及相關的稅務管理活動。

    1、鄉村稅務的征收范圍

    在稅法中,農村地區并沒有一個統一、明確的界定,其具體范圍可能因不同的稅種、稅收政策以及地方政府的具體規定而有所差異。一般來說,稅法中的“農村地區”可以泛指城市以外的廣闊地域,包括但不限于農田、鄉村、集鎮等。這些地區主要進行農作物種植、畜牧養殖等農業生產活動,可能享受到國家針對農業的相關稅收優惠政策。

    2、鄉村稅務的主要稅種

    1)增值稅:對于農村地區的企業和個人銷售貨物、提供應稅勞務或進口貨物,通常需要繳納增值稅。然而,國家針對農業生產者銷售自產農產品等特定情況,有相應的稅收減免政策。

    2)企業所得稅:農村地區的企業,如果符合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納稅人條件,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對于從事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等生產活動的企業,國家通常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

    3)個人所得稅:農村居民取得的各項應稅所得,如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等,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國家針對農村居民的特定情況,如農業生產所得等,有相應的稅收減免政策。

    4)其他稅種:如房產稅、土地使用稅、車船稅等,這些稅種在鄉村地區的征收通常與城市地區有所不同,具體取決于當地的稅收政策和規定。

    3、鄉村稅務的優惠政策

    為了支持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和推動鄉村振興,國家制定了一系列針對鄉村地區的稅收優惠政策。

    1)農業生產所得減免:對于農業生產者銷售自產農產品取得的所得,國家通常給予免稅或減稅的優惠。

    2)農業企業所得減免:對于從事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等生產活動的企業,國家根據其經營規模和盈利能力,給予一定的所得稅減免。

    3)土地使用稅減免:農村不屬于土地使用稅開征范圍,對企業在農村的生產經營用地不征收土地使用稅。

    4)其他稅收優惠:如對于在農村地區投資興辦的企業,國家可能給予一定的稅收返還或補貼;對于農村居民購買特定農產品或農業生產資料,也可能給予一定的稅收減免。

    農業稅2005年取消,我2003年第一次當全國人大代表開始參與,討論黃宗羲定律

    4、鄉村稅務的管理與監督

    鄉村稅務的管理與監督是確保稅收政策得到有效執行的重要環節。稅務部門通常通過以下方式加強對鄉村稅務的管理與監督:

    1)加強稅法宣傳:通過舉辦培訓班、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提高農村居民和企業的稅法意識和納稅意識。

    2)完善稅務登記制度:要求農村居民和企業按照規定辦理稅務登記,確保稅收征管工作的順利進行。

    3)加強稅務稽查: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稅務稽查,發現和處理稅收違法行為,確保稅收政策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4)推進信息化建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高稅收征管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方便農村居民和企業辦理涉稅事務。

    近日,農業農村部出臺《全國智慧農業行動計劃(20242028年)》,計劃2028年底農業生產信息化率達到32%以上。

    2024年,全面啟動智慧農業公共服務能力提升、智慧農業重點領域應用拓展、智慧農業示范帶動3大行動8項重點任務。

    2026年底,智慧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初步形成,探索一批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智能化解決方案和智慧農(牧、漁)場技術模式,農業生產信息化率達到30%以上。

    2028年底,智慧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大幅提升,信息技術助力糧油作物和重要農產品節本增產增效的作用全面顯現,先行先試地區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改造基本實現,全域推進智慧農業建設的機制路徑基本成熟,農業生產信息化率達到32%以上。

    案例:去年10月,葫蘆產業互聯網綜合服務平臺在中國葫蘆藝術之鄉山東聊城市東昌府區上線。“平臺成為葫蘆種植基地和消費者之間的溝通橋梁,實現大規模定制。同時,葫蘆作品還能實現數字化溯源,深受年輕人的喜愛。”這個平臺可以服務葫蘆種植加工銷售的全生命周期,通過“數字賦能+文旅融合”的新模式,吸引更多游客來到東昌府體驗葫蘆文化。周三給聊城人講課。

    負責這個平臺的,正是海爾集團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團隊。

    最終,還是要把新質生產力與鄉村經濟聯系起來。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剑阁县| 临颍县| 疏附县| 商丘市| 吕梁市| 招远市| 涞源县| 抚州市| 波密县| 鹿泉市| 济阳县| 石门县| 白玉县| 汉源县| 凉山| 嘉义市| 北川| 贵南县| 鹤庆县| 张家川| 麟游县| 增城市| 济阳县| 武乡县| 黄平县| 嘉兴市| 长白| 彭泽县| 叶城县| 淮滨县| 财经| 武夷山市| 博乐市| 永康市| 新丰县| 工布江达县| 旺苍县| 黑水县| 托克逊县| 蚌埠市| 崇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