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頻道: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中部之聲
    從2萬億到3萬億:武漢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藍圖
    2024-03-25 19:09:40   來源:今日湖北

    在2023年,武漢市經濟總量首次突破2萬億新臺階,成為了中部地區唯一一個GDP超過2萬億元的城市。標志著這座中部重鎮在中國經濟地圖上的地位更加凸顯。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多次強調武漢在全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一定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科技攻關要摒棄幻想,靠自己”“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殷切囑托。武漢隨之積極調整定位,將科技創新作為“興城之本”,從而先后完成了汽車制造業到汽車“智造業”的轉型升級以及光電子行業的全球領先。武漢作為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長極,持續發揮著支撐長江經濟帶發展的“脊梁”作用。

    圖片

    2023年,武漢在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速提效,包括13家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重組和新建,6個大科學裝置建設有力推進。新建創新街區(園區、樓宇)124萬平方米,新增省級以上眾創孵化載體27家,認定市技術創新中心、成果轉化中心各10家,技術合同成交額2198億元,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34.56件。創新主體規模不斷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1.25萬家,實現兩年翻番;凈增高新技術企業超2000家,總量達1.45萬家。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增至27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突破30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新增612家。在新舊動能轉化的關鍵時期,武漢擔起了科教大市、經濟大市的職責使命,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以增量創新代替存量博弈,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不斷增強,在“兩萬億”的成績單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為城市發展能級帶來新的“質的飛躍”。不久前,科技部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3》,武漢位列全國第六。



    2023年,在國內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減弱等多重壓力下,武漢可以說是交出了一份“逆襲”成績單。


    “含新量”來看,以建設全國具有影響力科創中心為目標的武漢,在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戰略推進下,科創強城成果顯現。武漢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新興產業快速增長,全市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8%;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7.8%,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26.3%。


    “含金量”來看,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鏈接優勢戰略推進,推動武漢以更高水平開放的姿態,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并轉化為會展業、商貿物流、文旅、消費、等領域的“流量密碼”,推動武漢成為全國投資最熱門的城市之一,特別是在沿海之外的省會城市中,成為諸多企業的“首選”或“最優選”。武漢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武漢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4.6%,有9個行業產值過500億元,4個行業過千億元。服務業方面,武漢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2736.36億元,比上年增長6.2%,第三產業占GDP比重比上年提升1.7個百分點。同時,擴內需、促消費取得實效,武漢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531.9億元,比上年增長8.6%,時隔四年,重新邁上7千億臺階。


    “含綠量”也并未被武漢忽視,作為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落戶承載地、全國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之一,武漢成為全國聚集了三重國家級政策和平臺優勢的“雙碳”城市,并將雙碳的規劃,融入產業的發展。



    2萬億之后,武漢高質量發展的新機遇、新關鍵在哪里?

    我建議:

    科教優勢+居中優勢,帶來巨大的創新


    廣大高校院所、科技型企業、高層次人才進一步加強在基礎領域的研究,為前沿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支撐。


    2023年,武漢研究出臺《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市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鞏固鋼鐵、石化、紡織服裝、燃油車、家電、食品等傳統支柱產業;布局未來顯示、元宇宙、電磁能、量子科技、新型儲能、腦科學與類腦科學等未來產業。作為工業重鎮的武漢,近年來持續推進工業企業設備換芯、機器換人、生產換線、工廠換代,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業態。武漢舉全市之力推進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著力打造“前沿領域原始創新策源地、世界級產業創新高地、內陸開放融合創新高地、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高地”。


    面向未來,武漢將目標設定為實現3萬億GDP,展現了其對未來發展的雄心。

    2023年12月,武漢市第十四屆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提出,將2021年武漢市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的“兩個優勢轉化”拓展成“三個優勢轉化”。


    一是加快將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當前的武漢正舉全市之力推進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提升創新策源功能,推動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和產業化,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全面擁抱數字經濟時代,加緊搶占發展新領域新賽道,發展新質生產力,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二是加快將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鏈接優勢。地處中國主要經濟區幾何中心的武漢,將著力增強產業組織、信息、金融等服務功能,打造產業組織中心和供應鏈組織中心,打造新時代內陸開放新高地。


    三是加快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武漢的水域面積占市域面積的26.1%,是全球唯一人口超千萬的國際濕地城市。接下來,武漢將做好“水文章”,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通道,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持續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


    在中部崛起戰略中發揮著核心、引領作用。因此,武漢需以建設全國經濟中心、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國家商貿物流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區域金融中心“五個中心”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大武漢為任務目標,處理好“五個中心”與中部崛起國家戰略、高水平對外開放之間的內在關系,力爭在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開放交流樞紐門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爭做中國式現代化先行者、示范者和引領者。


    區位對于城市來說很重要。沿江高鐵、西武高鐵通車之后,武漢將完成米字型高鐵網絡。2024年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積極培育智能家居、文娛旅游、體育賽事、銀發經濟、親子經濟等新的消費增長點,舉辦演出活動1.5萬場次,支持發展演藝經濟,打造“演藝之都”。這些都是經濟新熱點。




    總體而言,武漢正處在利用科技創新和優化地理區位優勢加速發展的關鍵時期。通過實施一系列戰略措施,武漢不僅有望實現經濟規模的進一步增長,而且將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生活提供新動能。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来县| 兴仁县| 绥江县| 昭通市| 金秀| 宁陕县| 灌云县| 青海省| 汕尾市| 青铜峡市| 绥芬河市| 神农架林区| 台东县| 连山| 辽阳市| 濉溪县| 绥芬河市| 象山县| 开鲁县| 新河县| 本溪| 凤山县| 湘潭市| 杭州市| 财经| 海南省| 柳河县| 黎平县| 铜鼓县| 花莲市| 忻城县| 肇源县| 罗田县| 桓仁| 阿鲁科尔沁旗| 贵南县| 廊坊市| 枞阳县| 虞城县| 天等县| 山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