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金國站在天津117樓頂指揮塔吊拆除
歷經整整30天,中國結構第一高樓——597米高的天津117大廈上的兩臺國內最高、最大型動臂式塔吊完成使命,從600余米高空安全落地。50歲的湖北大悟人陳金國就是塔吊拆除的“指揮官”。
十余年來,陳金國主持參與了多座超高樓的塔吊安裝、拆除,其中400米以上的高樓就有7座,包括深圳京基100、深圳平安、廣州西塔、上海環球、北京中國尊、天津117、武漢中心大廈。
“此次拆除的天津117大廈的兩臺塔吊總重量近900噸,拆除過程中平均風力達5-6級,工序復雜,安全控制難度大。”談起創造國內高度最高、起重量最大的塔吊拆除新紀錄,陳金國面帶笑容,可拆塔過程并不輕松。
在第2臺塔吊拆除過程中,高空風力逐漸加大,大臂已經拆除一半。此時,對于600多米高空作業的人員及設備而言,危險性呈倍數增長,稍有不慎就可能機毀人亡。
“不要慌!塔吊司機將大臂轉到順風方向,大家系好安全帶,全部站到塔吊平臺風向較弱位置,大風一會就會過去。”陳金國站在樓頂指揮平臺上冷靜地指揮10余人的“拆塔部隊”。
陳金國的“穩”來自近30年的拆塔經驗,他能根據塔吊所在地域判斷600米高空的風速變化,能站在600米云端只有半米寬的鏤空板上行走自如。
陳金國告訴記者,他原先在大悟農村做了3年木匠,1987年,中建三局到農村招工,他由此走出貧困山區。“我干過不少工種,卻一直與高空結緣。一開始,國內的塔吊是在軌道上行走的,我當時是一名軌道工,為塔吊建軌道,后來成為一名塔吊工,水平和動臂塔吊都開過,干得最久的是高空塔吊安裝和拆除作業,這一干就是近30年。”
從最初的木匠,到一名塔吊安拆工,再到現在的塔吊安拆班班長,他一直遵循一個原則——重實踐、勤思考。陳金國說,每晚睡覺前,他都會將塔吊安拆的步驟在腦子里過一遍,想好了第二天再實際操作。“有時做夢都會想問題,甚至嚇到自己。”
領導經常勸他年紀大了,不要親自上陣,在地面指揮就行。可陳金國不放心,“關鍵部位和步驟必須我親自上陣。”比如這一次在600多米高空進行塔吊大臂的空中解體,他就綁好安全繩,爬上塔吊,站在大臂上親自示范操作。
有一次,塔吊在爬升至500米過程中,由于操作人員拿錯圖紙,導致塔吊在爬升時爬腿無法到達爬帶指定落孔中。“如果停止爬升,重達幾百噸的懸空塔吊十分危險。”陳金國的得意門生、天津117項目設備管理經理韓悅回憶道,“當時師傅沒慌神,從容不迫地將下面的爬帶在半空中進行位置轉換,3個小時后,塔吊順利完成爬升。”
“我一直沒忘記自己曾是一名木匠,現在我其實還是一名匠人,憑著技藝吃飯。一些老技藝可以沿用至今,也不過時。”陳金國做木匠時經常用吊線錘來測水平度和垂直度,如今,經緯儀等高科技設備可以測量垂直度和水平度,但卻不如陳金國手中的吊線錘細鋼絲精準。一般使用經緯儀控制水平度偏差在正負5毫米以內,而陳金國使用吊線錘細鋼絲能將水平度和垂直度偏差控制在正負2毫米以內。
憑借近30年從實踐中總結的經驗和技術,陳金國參與研發的“傾斜復雜高層建筑施工超大型塔式起重機綜合應用技術”獲總公司科學技術獎三等獎,“大型動臂式塔機安裝拆卸和爬(頂)升工法”獲國家級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