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開《太平惠民和記局方》, 泛黃宣紙上的“瑞陸春”的配方,宛如一道穿越千年的密語。指尖撫過墨跡,仿佛能觸摸到北宋御酒監匠人們專注調配香料時的呼吸——這份對極致的追求,恰似文明長河中永不熄滅的火種。而當我的研究視角從宮廷典籍轉向史前文明,良渚文化中蘊藏的釀酒智慧,更讓我讀懂了“專”“轉”“傳”的深刻內涵。
2018年,在良渚博物館的展柜前,玉琮上神秘的獸面神人像令人駐足。而那些布滿酒漬的黑陶碎片,更是無聲訴說著五千年前先民對釀酒的癡迷。從北宋御酒的精細配方,到良渚古酒的原始智慧,看似相隔千年的文明印記,實則在釀酒技藝的傳承與演變中,勾勒出同一條精神脈絡。
專:凝固在陶片上的執著,刻進玉器里的匠心
良渚遺址出土的黑陶鬶底部,同心圓狀的旋痕細密如年輪,那是慢輪制陶時匠人精準把控的見證。莫角山宮殿區的灰坑中,稻米、薏仁、芡實的發酵殘留物,證實了良渚人已掌握復合原料釀酒技術。更令人驚嘆的是反山墓地的玉酒器,每一道獸面紋都經過千次打磨,薄如蟬翼的器壁歷經歲月卻依然溫潤如玉。這種對工藝的極致追求,與北宋御酒監稱量香料“誤差不超過半錢”的嚴謹,跨越時空形成共鳴。
在實驗室復現良渚古酒時,我遵循先民的純固態發酵法,同時運用現代科技檢測并去除酒中氰化物、鉛、甲醇等有害物質。當藥食同源的中藥材在陶甕中緩慢熟成,我觸摸到的不僅是釀酒技藝,更是古今匠人“專心致志,以事其業”的精神傳承。
轉:在時光長河里的蛻變
走進三九神功保健酒廠,老匠人揭開酵缸的瞬間,裊裊升騰的酒香中,仿佛傳來汴京城御酒坊的喧鬧。北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記載的“五運六氣”發酵理論,與現代釀酒師用量子傳感器監測微生物活動的精密操作,看似截然不同,卻都在追求“天人合一”的釀酒哲學。
在研究中,我嘗試將古籍記載的“清香醒酒”工藝與現代濃香型酒釀造技術結合。經過無數次調試,酒液從單一的藥香,蛻變為“入口白酒味,回味本草香”的獨特風味。這讓我頓悟:文明的傳承從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像酒液在歲月中不斷陳化,在守正與創新中實現蛻變。
傳:跨越時空的對話
當第一杯復刻的“研究御酒”注入酒杯,酒液與杯壁碰撞的清響,如同叩響千年時光的門環。顯微鏡下酒液中的酯類物質,與古籍中“琥珀光”的描寫奇妙呼應;品鑒筆記上記錄的風味層次,竟與《東京夢華錄》中“初若冽泉,終如醴酪”的記載不謀而合。
御酒文化的傳承,不僅存在于實驗室與古籍中,更活躍在市井巷陌。“研究御酒”將宮廷御酒配方改良成大眾喜愛的口味,文創產品讓良渚玉琮與北宋酒文化煥發新生。這些散落在人間的傳承星火,讓御酒文化成為生生不息的活態文明。
合上厚重的古籍,杯中酒泛起細碎的金光。從良渚匠人指尖的溫度,到北宋典籍里的嚴謹,再到當代傳承者的創新,這杯酒早已超越飲品的范疇,成為丈量文明的標尺。當我們研究御酒,實則是在破譯藏在酒香里的文明密碼——在專注中沉淀,在變革中新生,在傳承中永恒。
責任編輯:萬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