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國內旅游市場蓬勃復蘇的浪潮中,導游胡玲以其“五星服務”的專業素養,成為連接城市游客與鄉村沃土的重要紐帶。她深耕國內鄉村旅游線路,用腳步丈量田間地頭,用真誠架起城鄉橋梁,不僅讓游客體驗到鄉村的獨特魅力,更以實際行動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成為拉動內需的生動注腳。
深耕鄉土,定制“有溫度”的鄉村體驗
胡玲的“五星服務”,始于對鄉村資源的深度挖掘。不同于傳統的“走馬觀花”式游覽,她花了三年時間走遍省內200多個行政村,手繪出包含古村落建筑、非遺手藝、特色農產、民俗活動的“鄉村寶藏地圖”。帶團時,她總能根據游客需求定制專屬路線:為親子家庭安排“稻田插秧+非遺扎染”體驗,讓孩子們在勞作中感受農耕文化;為攝影愛好者設計“晨霧梯田+古村暮色”行程,用鏡頭捕捉鄉村詩意;為銀發群體規劃“慢步古街+中醫理療”之旅,在悠閑中體驗鄉土康養。
一次帶團前往山區古村,她發現當地老人的手繡鞋墊做工精美卻滯銷。胡玲當即在行程中加入“手繡工坊探訪”環節,邀請老人現場教學,還特意準備了包裝禮盒,鼓勵游客將這份“指尖溫情”帶回家。如今,這個原本冷清的小山村,因她的推薦成了網紅打卡地,月均接待游客量增長300%,村民人均月收入增加近2000元。
精準對接,搭建“助農銷”的消費橋梁
“導游不僅是講解員,更應是鄉村振興的宣傳員。”這是胡玲常掛在嘴邊的話。她深知,游客的每一次消費都是對鄉村發展的直接助力。為此,她主動對接各村合作社,建立“優質農產數據庫”,將村民的土蜂蜜、高山茶、手工辣醬等產品納入“旅游消費清單”。
在帶團過程中,她從不生硬推銷,而是通過故事打動游客:講解蜂蜜時,她會講述養蜂人凌晨追花奪蜜的辛勞;介紹茶葉時,她會帶著游客走進茶園,看茶農如何手工采摘、古法炒制。有游客擔心攜帶不便,她便聯系快遞網點提供“旅游特產直達服務”,僅去年就幫助村民銷售農產超80萬元。她還牽頭組織“鄉村好物進社區”活動,邀請村民帶著產品走進城市,讓旅游消費從“一次性購買”變成“長期復購”。
賦能鄉村,激活“可持續”的內生動力
胡玲的服務不止于帶團本身,更著眼于鄉村旅游的長遠發展。她發現部分村莊因服務能力不足留不住游客,便利用休息時間為村民開展培訓:教民宿老板如何提升客房服務,幫農家樂廚師設計“在地化菜單”,指導年輕人用短視頻宣傳家鄉。
在她的帶動下,許多村民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古村的木匠開始為游客演示傳統榫卯工藝,山歌傳承人辦起了“山間歌會”,就連留守兒童也組成了“小小講解員”隊伍。“游客來了有看頭、有玩頭、有買頭,村民有錢賺、有奔頭、有勁頭,這樣的鄉村旅游才能走得遠。”胡玲說。
如今,胡玲帶過的鄉村線路,游客復游率達45%,帶動周邊30多個村莊發展起特色產業。她用“五星服務”的標準,讓鄉村旅游從“流量”變成“留量”,從“觀光”變成“消費”,不僅讓更多人愛上中國鄉村,更讓鄉村振興的種子在游客的腳步與消費中生根發芽,成為拉動內需、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鮮活樣本。
采編:李德斌
責任編輯:萬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