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頻道: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天門網站>專題資訊
    一根紗線背后的供給側改革
    2018-01-21 10:59:10   來源:天門日報

      15日,全省最大的棉紡企業——景天集團傳出頗令人意外的消息:企業徹底關停老廠區5.7萬錠紡紗生產線。

      與此同時,在企業僑鄉廠區,一個投資5.5億元的功能性復合紡織材料項目正在上馬,設備安裝、廠房建設火熱進行。

      面對行業不景氣、外需不振、人力成本上升等多重壓力,棉紡企業轉型之路如何走才能更穩健?這一減一增,是景天集團的探索。

      集團董事長潘建培強調,這一減一增,既是一次淘汰落后產能、增加先進生產力的“騰籠換鳥”,更是企業圍繞一根紗線所作的供給側改革大文章。

      壯士斷腕 淘汰落后產能

      景天集團老廠區廠房,車間5.7萬錠的棉紡設備已全面停產,部分設備已經拆除,不見往日絲線飛舞的場景。

      最鼎盛的時候,這里的生產線上,忙碌著近300名員工。

      “如今這些設備,只能當作廢鐵賣掉。”公司副總經理黃文濤有些惋惜。

      關停整個廠區,對于景天來講,不啻于一次“壯士斷腕”。因為僅這條生產線,每年能創造億元產值。

      為什么必須關停?黃文濤坦言,是由需求側“逼”出來的。這批設備產于上世紀80年代末,能耗高、產量低、產品質量不穩定。雖然每年都在升級改造,但越來越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

      從長遠來看,淘汰,成為唯一的選擇。7月份開始,集團借老廠區搬遷之際,一口氣將生產線上247臺套落后設備全部淘汰,讓其全部退出企業生產領域。

      5.7萬錠的生產規模,相當于一個中等以上規模的紡紗廠。

      “君子棄瑕以拔才,壯士斷腕以全質。”潘建培對此有清醒的認識:淘汰落后產能、調整生產結構,由低端到高端,企業才能實現更有質量的增長。

      事實上,在整個棉紡行業不景氣的大環境下,正是由于持續去產能、降成本、補短板,才使得景天逆勢而上,連續四年成為全省百強企業,穩居全省棉企第一把交椅。

      發力供給側 創造新動能

      眼下,通過發力供給側改革,全面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各個生產要素實現了優化配置。企業有了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來圍繞高支紗產品、功能性紡織材料等產品開展技術改造、產品升級。

      過去在老生產線上的200多名熟練工人已轉移到新的生產線上,無需新招工和培訓。

      在企業僑鄉一廠區,通過持續技術改造、設備更新和管理優化,主打的60支紗等全棉高支紗產品,每噸賣到3萬元,遠遠超過大眾紗價格,且供不應求,企業實現了零庫存。

      在僑鄉二廠區,投資5.5億元的自動化功能性復合紡織材料生產線正在安裝、調試設備,預計9月份即可投產70%。

      據悉,這個項目新購置先進紡織機械設備近500臺套。大量自動化設備的投入,使企業盡得技術紅利。

      “這條新生產線上,清花、梳棉、并條等前紡環節采用清鋼聯及自動勻整理系統,實現全自動化,三個工序減少到1個;而整個生產線在減少三成用工的同時,實現了節能減耗,質量也更穩定。”黃文濤說。

      設備在升級,產品也在升級。生產出的高檔功能性棉紗,每噸紗比普通紗可增加附加值約2000多元,同時能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做到產品差別化、經營多元化。

      潘建培表示,目前企業將加速集約化發展,尤其以新技術、新工藝等為創新驅動,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設備自動化程度,降低人力投入,兼顧質量水平,產品向多元化、差別化發展。

      發力供給側,創造新動能。今年上半年,企業在關停部分生產線、實施退城進園的情況下,產值、主營業務收入分別達到11.9億元和11.2億元,與去年同期持平。入庫稅金同比增長37%。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莫力| 阳原县| 永春县| 安平县| 乌审旗| 吉隆县| 普宁市| 读书| 东山县| 尼勒克县| 定南县| 靖边县| 翼城县| 太和县| 定西市| 民和| 囊谦县| 平凉市| 精河县| 乳源| 紫阳县| 元朗区| 平罗县| 广汉市| 夏津县| 萝北县| 五原县| 宽甸| 宁明县| 长垣县| 滦南县| 六枝特区| 武城县| 乌海市| 连平县| 隆尧县| 延吉市| 泸水县| 罗城| 文化| 普兰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