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勇當中部崛起戰略支點新引擎
中共宜昌市委常委、宜昌高新區黨工委書記 莊光明
“十三五”期間,宜昌高新區將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總目標和“率先、進位、升級、奠基”總要求,積極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堅持改革創新、轉型擴量、產城共融、綠色發展,加快創建全國50強高新區和全國一流高新區,勇當中部崛起戰略支點新引擎。
一、瞄準一流標桿,鎖定爭先進位新目標
一是堅持厚發趕超。經過28年的探索發展,宜昌高新區從一個園區11.2平方公里拓展到“一區七園”360多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生物醫藥及高端食品、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精細化工等主導產業,先后獲批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創新型特色園區、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園區。特別是在“十二五”期間,宜昌高新區路網骨架快速拓展,項目建設勢頭強勁,改革紅利競相釋放,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13年,宜昌高新區在全國115個國家高新區中排第63位,在中部6省22個國家高新區中排第11位,為“十三五”發展積蓄了強大后勁。今后五年,宜昌高新區將進一步堅定厚發趕超的信心和決心,闊步向全國高新區50強邁進,力爭部分指標達到全國一流高新區標準。
二是搶抓戰略機遇。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浪潮,宜昌高新區將緊緊把握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和省委、省政府“一主兩副多極、兩圈兩帶一群”,以及宜昌市委、市政府“三峽經濟樞紐新區”、“長江三峽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宜新歐”和“宜蒙歐”水公鐵聯運國際物流新通道、湖北自貿試驗區宜昌片區等重大戰略,做到抓住機遇、放大機遇、用好機遇、創造機遇,加快轉化成新的綜合優勢,孕育新的增長點,
三是勇擔歷史使命。高新區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本身就肩負著發展經濟、對外開放、體制改革的重要使命。宜昌高新區作為全省中部崛起戰略實施的著力點和宜昌現代化特大城市建設的主平臺,更是重任在肩、責無旁貸。宜昌高新區將不負厚望和重托,按照中央“三去一降一補”部署,主動適應新常態,通過制度變革、結構優化、要素升級“三大發動機”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增加有效供給,補齊發展短板,在全省“一主兩副多極”戰略中貢獻更大力量。
#p#分頁標題#e#
二、圍繞四大定位,打造跨越競進新動能
一是打造宜昌經濟增長發動機。在經濟總量上,按照“一年一臺階、三年大變樣、五年翻一番”的總體要求,力爭到2020年,全區科工貿總收入、工業總產值、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全面翻番,占宜昌城區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60%以上,輻射帶動能力顯著增強。在發展速度上,確保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幅高于省、市5個百分點以上,成為宜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在發展質量上,創新能力綜合水平位居全省前列,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2000億元,年均增長30%;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0%。
二是建設宜昌產業發展主戰場。優化產業結構,壯大提升裝備制造、精細化工等傳統支柱產業,突破性發展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及高端食品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科技孵化、總部經濟、商貿物流、臨空臨港等現代服務業,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力爭到2020年,建成生物醫藥、精細化工2個千億產業集群,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進裝備制造、現代服務業4個500億產業集群;培育產值過500億元企業1家,過百億元企業5家,過10億元企業30家,產值過億元的企業100家以上,20家企業成為所在行業的領導者。
三是爭當宜昌大城建設引領者。按照“國內一流、全省領先”的要求,牢固樹立綠色發展、后現代理念,創造宜昌城市建設和管理的標桿。緊緊圍繞東山科技創業園創新升級、白洋工業園后發趕超、生物產業園蒸蒸日上、電子信息產業園異軍突起、猇亭(深圳)工業園開放振興、生態智慧產業園引領未來“六大主戰場”,力爭到2020年,全區建成區面積達100平方公里,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10%,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建成國家產城融合示范區。
四是構建宜昌民生建設示范區。從滿足人民群眾生活需求出發,構建全面系統的服務功能,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完善公共設施配套功能,健全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服務體系,努力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經濟增長和人民群眾幸福指數提升同步。力爭到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5年基礎上翻一番;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基本養老保障參保率99%,基本醫保參保率99%,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9%以上,高中階段教育入學率98%以上。
三、推進六個跨越,開創科學發展新業績
一是推進招商引資新跨越。強化產業立區意識,創新招商方式,完善招商載體,拓展招商領域,著力引進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央企和行業領軍企業,推動優勢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規模化、傳統產業品牌化,不斷增強發展后勁。到2020年,引進項目不少于300個,其中投資額1億元以上項目不少于100個,到位資金年均增長20%以上。
二是推進項目建設新跨越。堅持把投資和項目作為“補短板”的主抓手,突出現代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三大領域,加快把高新區建成國家級生物醫藥特色產業基地、國內一流的多晶硅及太陽能光伏材料產業基地、金屬硅材料基地、電磁材料產業基地、中部地區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技術和規模全球一流的精細化工產業基地。到2020年,實施重點項目600個以上,累計完成投資3000億元。
三是推進園區開發新跨越。按照“小政府大社會、小機構大服務、小園區大產業”的要求,優化園區發展規劃,明確園區產業定位,完善園區基礎設施配套,打造與高新區相匹配的配套環境、服務環境、人文環境,園區發展的活力、動力和承載力全面提升。到2020年,東山園區改造升級基本完成,猇亭(深圳)工業園城市功能更趨完善,生物產業園、白洋工業園、電子信息產業園基礎配套再上臺階,生態智慧產業園完成起步區建設。
四是推進科技創新新跨越。到2020年,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特色突出、運行高效的科技創新體系,自主創新能力達到全國同類開發區先進水平,高新區成為國家級創新型科技園區和三峽區域的科技創新中心。國家、省級研發機構達到120家以上;建成各類孵化器、加速器20家以上,在孵企業5000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00家以上;國家行業標準達到50項以上;創新創業領軍人才進入“千人計劃”和“百人計劃”達到50名,科技人才總量突破3萬人,從業人員中碩士和博士占比達到8%以上;科技研發投入占高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以上,財政科技投入達到財政預算支出的8%以上,企業研發總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達到5%以上。
五是推進社會事業新跨越。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健全覆蓋城鄉的勞動就業、醫療保障、健康養老、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體系。大力實施產業扶持、退城進園、社保兜底等措施,確保“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確保在宜昌率先完成脫貧攻堅戰略任務。
六是推進黨建工作新跨越。以園區區域化黨建工作為重點,加大“兩新”組織、流動黨員集中地、集中征遷安置區、大規模孵化器等新興薄弱領域黨建工作,實現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不斷提高,各級黨組織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持續增強;黨員領導干部執政能力和水平明顯提升,黨群關系更加密切,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充分發揮,黨風廉政建設全面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