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 通訊員 鄭紅兵 鐘傳明)紅安縣高度重視深化市場監管體制改革,堅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采取漸進式改革策略,科學整合原縣工商 局、縣食藥局、縣質監局以及物價監管分局職能、人員以及裝備,以“人合”促“事合”,以“事合”謀“心合”,基本實現人員到位、思想到位、制度到位、管理到位、工作到位的“五到位”改革目標,做到了一支隊伍管市場、一次檢查多領域,達到了“1+1+1+1>4”的良好效果,實現了從“改頭換面”到“脫胎換骨”的深刻變化。6 月 19 日,全市市場監管系統機構改革工作座談會在紅安召開。
以“人合”立“新顏”。嚴謹、高效落實機構改革各項工作部署,新組建機構工作面貌實現煥然一新。一是“一樓式”辦公。全面清理、統一調配原工商局、原食藥監局、原質監局辦公用房,新機構于 3 月 8日在原工商局大樓正式掛牌成立,并額外調配原檢察院 7 層辦公樓作為執法大隊辦公場所,新組建局機關、派出機構(包括鄉鎮監管所)的辦公用房均得到充分保障。二是“一支隊伍”對外。在全縣 11個鄉鎮分別設立 13 個監管所(城區設置城關、城東、城西 3 個),負責轄區內市場綜合監督管理,形成“一個機構抓監管”;成立市場監管行政執法大隊,下轄公平交易、食品監管、藥品監管、質監監管、價格監管 5 個中隊,打造“一支隊伍管執法”;完成原工商(12315)、質檢(12365)、食藥(12331)、物價(12358)、知識產權(12330)等 5 條投訴舉報熱線整合工作,實現 12315“一號通”。三是“一套程序” 辦事。統一辦案程序,統一執法辦案文書,確保辦事流程的統一化和標準化。
推“事合”破“舊貌”。堅持既“精簡高效”又“職責不丟”“戰斗力不減”,推進新組建機構高度有效精簡,股室從改革前的35個減少為 23個,編制從252名縮減為133名。一是選強配優班子。在縣委高度重視下,集中調配原三家單位一把手到其他部門任職,從外調入一名具有豐富經驗的干部擔任新部門主要負責人,在新機構組建過程中發揮了很好的“粘合劑”作用,確保了“一碗水端平”。通過統籌考慮,更從原各單位班子成員中調走4人,新組建黨組班子精簡為13人。二是穩妥設置機構。在綜合股室設置上突出“交叉”,將原各部門辦公室、人事股、財務審計股等綜合股室加以合并,推進交叉任職,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業務股室設置上體現“專精”,維持原有業務隊伍、專業人員不變,確保“隊伍不散,工作不斷”;在派出機構職能界定上強化“延伸”,將質量監督、物價監管的職能延伸到鄉鎮監管所,延伸服務“觸角”、拓展服務“廣度”。三是推進干部交流。統一抽調55名基層經驗豐富、群眾工作能力強的干部助力脫貧鞏固提升,安排專業人員充實主要業務崗位,并調配精簡后的機關富裕人員到基層站所任職,各方面工作力量均得到有效增強。
強“心合”促“交融”。以強化身份認同和文化整合為著力點和發力點,促進合并后機構實質融合,確保“全局一盤棋、上下一條線、擰成一股繩”。一是統一思想認識。人員定崗到位后,該局主要負責人和其他班子成員分別深入各市場監管所和執法大隊,廣泛開展交心談心,致力于打破干部職工的部門界限和思想壁壘,加快融入“大家庭”。二是加強制度建設。制定出臺《黨組會議議事規則》《理論中心組學習制度》《公務用車管理辦法》《公務接待辦法》《考勤制度》等各項工作規章,購置指紋打卡機,實行打卡簽到考勤機制,全方位加強管理,打造新的機關文化。三是強化培訓指導。開展“執法大講堂”活動,舉辦五期業務培訓,組織食品、藥械、化妝品、特種設備、網絡監管等各方面的業務能手,對領導班子成員、各市場監管所(隊)長、特種設備兼職監管員和執法人員等 300 人次加強全方位綜合指導,達到了提升綜合技能、增進互相理解、促進職能融合的多重目的,大力促進“心往一處想”,確保做到“勁往一處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