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11月23日開始,河南魯山縣法院民二庭法官王清青“懷抱生病女兒辦案”的照片,就在微信群和朋友圈熱傳。
一邊是懷抱里熟睡的抱病的女兒,一邊是伏案辦公的27歲女法官,這樣的構圖在主流媒體報道里不多見。也正因這張源于同事隨手抓拍的照片展現了一線基層法官真實的工作狀態,收獲了無數稱贊。
的確,這樣的場景足以令人動容:無論是“司法正義”的宏大語境,還是“司法腐敗”的負面輿情,都無法阻擋這張照片所傳遞出的“能量”。但動容之余,我們更應當追問:一線基層法官如此不易,誰來為他們減負?
一線基層法官的艱辛,從其工作負荷可見一斑。《人民法院報》曾報道,浙江省高院院長齊奇透露:2014年,浙江省三級法院一線辦案法官年人均結案187件。據《法制日報》報道,今年前9個月,深圳市寶安區法院新收案件5.8萬余件,結案3.5萬余件,一線法官人均收案466件,人均結案292件。今年前9個月,僅上海浦東新區法院新收案件就達到創紀錄的10.1萬件。
沿海發達地區如此,內陸地區又如何呢?以王清青法官及其所在的魯山縣法院為例,王清青自2014年11月擔任法官以來辦理案件將近300件,2014年全院每位法官平均辦案約100件。今年前10個月,魯山縣法院受理案件已比2014年翻了一番。不出意外,王清青今年辦案量也會比去年多得多。
人均每年辦案200件意味著什么?就算周末、節假日無休,也要每一天半辦理一起案件。而每辦理一起案件,都要聯系當事人、安排開庭、核對證據、撰寫并送達裁判文書。
別忘了,法官工作可不僅止于辦案,還有各種各樣的會議、各種名目的學習檢查。每年新頒布的法律、新制定的司法解釋,也需要花時間去消化。這樣算下來,每個法官用在每個案件上的時間還剩多少?時間精力得不到保證,又如何保證辦案質量呢?
隨著立案登記制的全面落實,各類訴訟案件的數量還會繼續高速增長。而法官的數量,如果繼續受限于目前的編制約束,短期內并不會大幅增長。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一線法官的工作壓力還會越來越大。任何人都有工作的極限。案多人少現在已極大地影響到了我國的司法效率和司法品質。
其實案多人少,法官負荷過重、待遇過低既是司法領域的問題源,也是司法改革應當抓住的牛鼻子。司法有其獨立性和特殊性,法院編制和法官收入不能簡單地比照行政機關。根據社會現實,動態調整法院編制、增加法官員額、提高法官薪酬,不僅可以解決大量法學畢業生無法就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化解積案、提升法官的辦案質量。這是在不觸動現行司法體制的前提下,解決司法問題最簡單易行、也可能最為有效的手段。
人們常說,司法是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人們也常說,再窮不能窮教育。其實,一個國家在司法領域、在正義防線上也不應吝惜投入。拋開“實現正義,哪怕山崩地裂”的格言不談,沒有底線可守、沒有正義可期的社會將注定無法前進。如果我們的社會對“王清青”們在一聲嘆息之外別無作為,受損的終將是我們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