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頻道: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文化>藝術
    身懷絕技的民間匠人:從《百鳥朝鳳》看民間手藝
    2018-01-21 19:33:08   來源:雅昌藝術網

    電影《百鳥朝鳳》海報

    最近因出品人方勵一跪迅速“走紅”的電影《百鳥朝鳳》,講述傳之久遠的嗩吶藝術在新社會面臨失傳,展現了在社會變革中新老兩代“嗩吶匠”的堅守和無奈。然而,處在這種困境的民間藝術不只是嗩吶。早年間,走街串巷的工匠們貌不驚人卻身懷絕技,他們以手藝養家,竹子、木頭等這些普通的材料在他們手下變成實用又精美的器物。如今已經很難見到木匠、篾匠這些真正的手藝人,那些場景也只留在了童年的記憶中。

    木雕:中國傳統建筑中的民間絕活

    中國傳統建筑大多是木質結構的建筑,裝飾也以木刻裝飾為主,如木雕窗戶、木雕門、木質屏風等等。從宮廷建筑的莊重華麗,到民間建筑的質樸精妙,都是手藝人的匠心獨運,彰顯了人們對生活的信心和樂趣。

    木雕過程

    老房子中的木雕工藝

    清代宮廷老房子中的木雕工藝

    木雕門窗

    木雕門窗上的圖案:燈籠錦地花卉攢插

    民間常見的木雕窗戶

    木裝修種類很多,各式各樣的紋路,包含著古人的美好愿望。僅門窗的設計就需要考慮很多的因素,裝飾手法多而復雜。工匠們常采用的方式有攢斗、攢接、插接、雕鏤等技法,將門窗的格心制作得千變萬化,令人目不暇接。

    攢斗

    攢接

    插接

    雕鏤

    木工工藝是一門傳統而又古老的行業,從古代“班門弄斧”可以看出中國的木工業的發展的悠久和輝煌。在西方,據說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筑師和詩人米開朗基羅就曾是一位了不起的木匠。木工是一個得吃苦的技術活,而且并不像西方的木工一樣被認為是和音樂、繪畫一樣的高雅藝術,因此現在的社會很多年輕人不愿學習它,導致“技術斷層”的出現。

    竹編:從皇親國戚的貢品到尋常百姓的用具

    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富含著中國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竹器品種繁多,制造它的竹匠也各有擅長。竹編需要用到的竹子有10多種,工序也非常繁雜,要經過開竹、破篾、分層、勻篾、刮篾、編織。

    竹編

    破篾、刮篾、編織等環節

    早在中國的新石器時代,就有竹編器皿出現。戰國時期的楚國編織技法已經十分發達,從何出土的文物中看此時已有竹編近百種。明清時期,竹編技藝發展迅速,竹編工藝品的藝術性與實用性進一步緊密結合,上至送往京城皇親國戚的“貢品”,下到尋常百姓的家常生活用品,比比皆是。

    各式各樣的竹編器皿

    竹編背簍

    竹編背簍

    竹編所需要的工具

    20世紀50年代以后,竹編藝術開始歸到工藝美術行業,出現了“工藝美術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的技術人員,2008年6月7日,竹編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隨著生活方式的變化,民間竹編手工藝人卻是越來越少見了,這一老手藝也漸漸淹沒在歷史變遷中。小時候見大人們編竹框、竹背簍等等各種各樣的器皿,那時候的竹編背簍樣式各異非常漂亮。而這些耗時耗力的技藝都逐漸消失在這工業化快節奏的社會里,那些場景也只留在兒時的回憶里了。

    皮影:戲曲中精湛雕刻工藝

    皮影是人們將皮影戲中的角色與人物以更精湛細膩的雕刻工藝表現出來的藝術,強調藝術性與裝飾性。皮影的藝術創意汲取了中國漢代帛畫、畫像石、畫像磚和唐、宋寺院壁畫之手法與風格。

    皮影

    中國地域廣闊,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經過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是一個復雜奇妙的過程。

    中國皮影戲制作過程

    中國皮影的制作過程

    中國皮影藝術從十三世紀元代起,千百年來,皮影戲這門古老的藝術,伴隨著祖祖輩輩的先人們,度過了許多歡樂的時光。皮影在宋代已極為盛行,每逢節日,影戲臺數甚多。到明代,北京一地的皮影班社竟達四五十家。而現在皮影戲只能或許只能在一些展覽館中能看到了,這種單純的趣味以后更是越來越難看到。

    刺繡:針尖上的舞蹈

    民間刺繡大都出自普通農家婦女之手,滲透了無數婦女的聰明智慧和美好的愿望。這種傳統的刺繡技藝往往是通過家傳、互相之間的交流而得以延續的。刺繡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藝術裝飾,如服裝、床上用品、繡花手帕、繡花鞋墊等等。作為中國女紅的傳統技藝,刺繡歷經演變,發展出許多不同的針繡門類,現在中國刺繡主要有蘇繡、湘繡、蜀繡和粵繡四大門類。

    民間的繡花鞋墊

    民間的刺繡用品

    刺繡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在《尚書》的章服制度中,就有“衣畫而裳繡”的規定。在原始社會,人們用紋身、紋面來進行裝飾。有了布料與衣服之后,人們就開始在衣服上刺繡圖騰等各式紋樣,在色彩繽紛的繡布上,勾勒心靈手巧的畫卷。現在隨著紡織科技的飛速發展以及生活節奏的加快,從前經??煽吹降拇笕藗兝C鞋墊的場景也不多見了。

    蠟染絞纈、夾纈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

    蠟染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并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是我國古老的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

    貴州苗族蠟染

    貴州苗族蠟染

    蠟染工藝印染的布

    蠟染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于布后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同時,在浸染中,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使布面呈現特殊的“冰紋”,尤具魅力。

    北朝絞纈絹

    絞纈工藝印染的布

    絞纈在民間通常稱之為"撮花",是一種把布料的局部進行扎結、防止局部染色而形成預期花紋的印染方法。這樣經印染處理,最后布料上就出現了由深而淺、具有暈渲效果的花紋。染纈工藝除在部分偏遠山寨尚存以外,大都已泯滅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唐狩獵紋夾纈絹

    夾纈工藝印染的布

    夾纈

    夾纈工藝印染的布

    夾纈是鏤空型版雙面防染印花技術:將織物夾持于鏤空版之間加以緊固,將夾緊織物的刻板浸入染缸,刻板留有讓染料流入的溝槽讓布料染色,被夾緊的部分則保留本色。

    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很多新型印花工藝方便快捷,這三種古老的民間印花工藝也已逐漸在工業化進程中被取代。

    結語:其實除了這些,還有許多民間藝術都處在了消失的邊沿,比如剪紙藝術、民間年畫等等。如今,這些民間手工藝大多都只能在展覽館或者旅游景點能看到了,但在這些地方所見的手工藝人大多都是演示性的,真正像過去那樣憑著一身技藝討生活的民間藝人或許已經不多了,以前生活中隨處可見木匠做木工、篾匠織背簍的場景也只存于童年的記憶中了。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滕州市| 长丰县| 临洮县| 平乐县| 堆龙德庆县| 富顺县| 无为县| 库伦旗| 衡阳县| 定兴县| 潮州市| 四川省| 眉山市| 礼泉县| 平泉县| 香港| 永善县| 比如县| 江永县| 海宁市| 枞阳县| 鄂伦春自治旗| 京山县| 育儿| 延津县| 东乌珠穆沁旗| 新闻| 连江县| 司法| 枣庄市| 昭苏县| 什邡市| 景宁| 泰顺县| 汝州市| 西盟| 长岭县| 瑞昌市| 广丰县| 洛阳市| 方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