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湖北網武漢5月18日電(方政軍 董長貴) 鄂東羅田縣有一支活躍于民間的藝術輕騎兵,名叫“雅韻藝術團”,他們活躍在廣闊天地,無私奉獻,深受當地群眾的擁護和歡迎。
這個藝術團主要活躍于鄉村,開始搞一些自娛自樂活動,或參加一些婚慶之類的活動。后來受到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重視,竭盡全力提供幫助和支持,村里的春節文化娛樂、安置點入戶開業慶典等事宜交給他們,并且代表村出席鎮政府文藝宣傳和廣場舞競賽活動,比如匡河鎮落令河大橋通車慶典等。藝術團的成長壯大,得到鎮政府和文化站的重視,多次受鎮政府委派參加縣文化局和宣傳部組織的人民醫院、燈光球場、大別山賓館等處的賽事,其中燈光球場廣場舞競賽,他們榮獲二等獎,還得到過兩位知名教授的賞識。對于他們來說,最成功之處不在于這些,而是隊伍的擴大,項目的增多,團隊得到了縣委、縣政府和宣傳部的扶持和指導。他們的人數從10來人到35人的小團隊,后來達到140余人的大團隊。人員從村內發展到外村,又從縣內發展到縣外,英山和浠水的民間藝術團隊主動要求與其結盟;表演項目從單一的廣場舞,增加到多種傳統戲曲的表演、10多種樂器的演奏和時尚歌曲的演唱。他們先后進行了各種競賽、慶典、慰問、春節娛樂,受邀去英山、浠水、黃岡、咸寧等地進行友好訪問演出。曾經連續唱過半年的黃梅戲曲約二十余本,截至目前為止,該團共進行了大大小小的90余次活動,每次都是凱旋而歸。
雅韻藝術團的負責人(團長)是位退休教師,名叫周運鵬,雖然年過古稀,卻有著中年人的氣魄和干勁。他畢業于黃岡師范學院,歷任小學校長,擅長管弦樂器的演奏。任教任職時的他,為了潛心于教育教學工作,基本放棄了自己的愛好。退休之后,他決定去實現自己的第二個夢想——傳承和發展民間藝術,活躍鄉村文化事業。他剛一退休,就重拾喜好,發揮余熱。他通過鄰居和朋友,了解附近是否有喜愛文藝的人,分別進行走訪、登記。然后著手研究方案、做工作拉人、按各自的專長進行分工負責,組建藝術團。他的得力助手有汪錫文、汪赤光、陳華烈、毛靜梅、鄭三毛和方麗,鄉賢張家政幫助出謀劃策,自己的妻子更給予了大力的支持。表演項目有廣場舞、黃梅戲、鑼鼓隊、管弦樂隊、腰鼓隊及其他文藝表演等八大塊。樂器除了鑼鼓系列,還有薩克斯、長號、小號、二胡、笛子、嗩吶、腰鼓、快板等。隊員中有專攻一項的,有掌握兩三項的,更有樣樣齊全、多才多藝的。
為了團隊的發展壯大,周團長費盡了口舌和心血,他跑了不少路,花了很多心思,經歷了風霜雨雪。他家為大家免費提供了無數飯食和茶水,自家貼補3萬多元作為生活、旅差和樂器添置等方面的費用。
要做成任何一件事,沒有一帆風順的,周老師也不能例外。開始的時候,有人瞧不起他,認為他不是專業人才;有人進來了又想退出,不想干這只有付出沒有回報的行當;有人懷疑他個人撈了好處,否則他不會這么吃力賣命。自己釀的苦酒只有自己嘗,他只好忍氣吞聲,用自己的行動來證明給人看。當時有人為他抱屈,說:“吃力不討好,你這是何苦呢?”他說:“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做事不愿半途而廢,為了這事,我甘心情愿受屈、當苕。”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他以自己的人格和魅力、多方面的技藝才能和大量的付出,慢慢地征服了眾人,讓大家死心塌地地跟著他干,不求索取。
事業做成了,影響力擴大了,凝聚力自然也增強了,支持者也越來越多了,從民間到村鎮縣各級領導,從個人到集體單位,都予以支持幫助。所以該團隊自2015年成立到現在的6年里,始終活躍在鄉間,也登過大雅大舞臺,方圓三百公里,無人不知匡河鎮的茶園村有個雅韻藝術團。
有人說雅韻藝術團演奏的節目都是雅韻。聽起來是調侃,但想起來也有真實正確的一面。的確,該團演奏的無論是傳統戲曲還是新時代的歌曲,無論是唱的、演的、還是奏的,說是雅俗共賞毫不為過,不愧是大別山中的文藝輕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