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頻道: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文化>文化
    距今5100年!湖北屈家嶺遺址發現史前水壩
    2023-12-05 09:45:21   來源:新華社新媒體

    記者12月4日從湖北荊門舉辦的屈家嶺遺址考古工作專家現場會上了解到,經過近3年的全面調查和系統發掘,屈家嶺遺址新發現多組規模龐大、因勢而建的水利系統,為考察史前水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證據。

    1701740714211929.jpg

    12月4日,考古人員在熊家嶺水壩遺址現場進行考古工作。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

    屈家嶺遺址是屈家嶺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地處大洪山南麓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是實證長江中游文明起源的重要大遺址。自20世紀50年代起進行過三次考古發掘之后,2015年至今,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在此持續開展考古工作。

    記者在位于遺址群東北部的熊家嶺看到,其水利系統包括水壩、蓄水區、灌溉區和溢洪道等構成要素。熊家嶺水壩坐落于青木垱河東西向支流的河道上,土筑而成,連接南北兩端山體。現存壩頂高約2米、寬約13米,壩底寬約27米,南北長約180米。水壩東側為蓄水區,與自然崗地合攏面積約19萬平方米;西側為灌溉區,約8.5萬平方米,植物考古顯示該區域存在史前稻田。溢洪道位于蓄水區的北部缺口處,入口寬約26米,呈南高北低的走勢,體現了“因地制宜”的科學建設理念。

    現場解剖性發掘顯示,熊家嶺水壩早晚兩期界限分明,晚期壩是在早期壩的基礎上加高加寬擴建而成。“出土遺物、測年數據表明,早期壩的年代范圍為距今5100年至4900年,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最早且明確的水利設施。”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屈家嶺遺址考古項目領隊陶洋說。

    與會專家表示,這一發現標志著史前先民的治水理念從最初被動的防水御水轉變為主動的控水用水,部分實現了從適應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跨越。屈家嶺遺址治水模式的探索,為史前單體聚落的水資源管理和利用提供了細節支撐。

    當日同時公布了多項考古新發現。其中,距今約5500年至5100年的油子嶺文化聚落范圍105萬平方米,為迄今為止發現的長江中游地區同時期面積最大的聚落,已確認水利系統、墓葬區、居住區和陶器生產區等。一系列最新考古發現展示了長江中游地區大型中心聚落的規劃理念、布局演變和社會結構傳統,為考察長江中游文明的起源和演進提供了關鍵樣本。(記者喻珮)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绛县| 泊头市| 响水县| 白山市| 长沙县| 海晏县| 巴楚县| 白玉县| 庆元县| 罗田县| 新泰市| 玛沁县| 新化县| 牡丹江市| 建平县| 久治县| 郸城县| 黄骅市| 桓台县| 兰州市| 四平市| 惠州市| 木里| 杭锦旗| 衡南县| 靖边县| 乌鲁木齐市| 阿尔山市| 政和县| 广宁县| 蕉岭县| 安丘市| 安达市| 繁昌县| 内丘县| 吉木萨尔县| 霸州市| 乌鲁木齐县| 类乌齐县| 通城县| 本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