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頻道: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文化>文化
    湖北一遺址新發現“水壩”遺存 見證史前治水智慧
    2023-11-30 10:09:11   來源: 中國新聞網

    記者29日從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沙洋城河遺址新發現距今約5000年的“水壩”遺存。專家推測其用于旱季供水、澇季排水,相關發現見證了長江中游先民治水智慧,為探索長江中游史前治水區域差異提供了關鍵樣本。

    1701310142928879.jpg

    11月14日,航拍湖北沙洋城河遺址“水壩”遺存。(城河遺址聯合考古隊供圖)

    據了解,城河遺址位于湖北省沙洋縣后港鎮,地處漢江西側、長湖北岸,面積約70萬平方米,為新石器時代屈家嶺—石家河文化的重要城址,年代距今約5100年—4500年。

    從2019年開始,在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重大項目支持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荊門市博物館、沙洋縣文物管理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遺址北部、西部區域開展系統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獲。

    史前治水模式是考古學研究重要內容之一。城河城址依水而建,但城址與城河支流間有高崗相隔。此次考古,在遺址城外泊陽湖、鄧關臺地點發現屈家嶺文化時期人工堆筑的“水壩”遺跡。

    城河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彭小軍接受電話采訪時介紹說,“水壩”遺跡橫跨城河支流河谷,南北長260米,西最寬處為39米,地面可見最大高度為6.5米。

    綜合前期勘探信息推斷,“水壩”用于攔截城河支流水資源,在北部區域形成蓄水區,水資源借助北部崗地的人工溝進入城內,實現城內旱季供水、澇季排水功能。

    彭小軍表示,屈家嶺文化時期,水利功能分解于不同聚落中,這些聚落共同構成了江漢平原治水體系。城河遺址展現了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古人對自然的認知和改造,呈現出史前水利社會的“江漢特征”。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安县| 娱乐| 昭通市| 林芝县| 麻栗坡县| 临颍县| 板桥市| 东光县| 临夏市| 基隆市| 红桥区| 云龙县| 云霄县| 白城市| 定边县| 桓台县| 景宁| 东兴市| 张家口市| 中西区| 连平县| 瓮安县| 安徽省| 海丰县| 凤凰县| 香河县| 通化市| 杭锦后旗| 临邑县| 遵义县| 彰化县| 盐池县| 吉木萨尔县| 鄱阳县| 巢湖市| 亳州市| 南宫市| 华坪县| 郓城县| 崇礼县| 新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