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頻道: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襄陽網站>襄陽風情
    多寶佛塔 國寶級的獨特建筑
    2018-01-21 10:36:29   來源:襄陽晚報

    廣德寺大門

    多寶佛塔

    大雄寶殿

    廣德寺位于襄陽城西11公里隆中山東側山下,前有十里長沖,漢水迤邐其后,東、南、西有青山環抱,是歷史上著名的佛教圣地。寺內原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彌陀殿、藏經樓、方丈房等房屋130多間,現僅存南山門、天王殿、藏經樓、多寶佛塔、僧侶房舍和部分碑刻。其中多寶佛塔尤為珍貴,于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廣德寺文管所所長薛順超介紹,廣德寺原名云居寺,始建于唐代貞觀年間,寺址原位于隆中山,唐以后逐漸廢棄。明景泰年間,法號為大云的和尚募款重建云居寺。成化年間,襄簡王朱見淑的妃子杜氏因病辭世,朱見淑遂將杜氏葬于寺旁,以奪風水,此事引起眾僧不滿。襄簡王為安撫眾僧,奏請皇上重建寺廟,憲宗皇帝頒旨,由禮部就近擇址,建造各進殿宇,并御筆賜額“廣德禪林”。弘治七年至九年(公元1494年-1496年)由道圓和尚主持,在寺后建造一座金剛寶座式佛塔,因主塔上建有五個小塔,故稱多寶佛塔。

    多寶佛塔為磚石仿木結構,通高約17米,由塔座、塔峰組成。塔座為八方形,八面墻上均有石鑿佛龕和佛像,東西南北各有一石砌券門,正門石額刻“多寶佛塔”四字。塔身外嵌漢白玉佛四十八座(其中有三個“佛”字)。入北門,沿石階可直登塔座之上。塔座上立五座小塔,居中一座是主塔,為喇嘛塔,八方須彌座,銅制寶頂蓋,寶蓋下沿掛有八枚小鐵鈴,微風一吹,便有叮當之聲,清脆悅耳。主塔周圍有四座重檐攢尖式小塔,相互對稱。

    多寶佛塔融民族藝術與印度佛塔造型于一體,比例均衡,結構嚴謹,多富變化。遠看,五峰突出云表;近看,額、枋、斗拱裝配適宜,紋飾圖案別致、細膩。薛順超表示,這種金剛寶座多寶佛塔在我國數量極少,僅有北京、呼和浩特和襄陽三座。而襄陽的多寶佛塔,把六代盛行的喇嘛塔和遼代風格的密檐六角攢尖頂式塔結合在一個塔座上,又為全國所僅見,極為珍貴,實屬不可多得的國寶。

    在古塔旁有一株千年銀杏樹,高約30米,4人才能合抱。明嘉靖帝曾效漢武帝封松柏故事,賜以“大將軍”封號,后來清乾隆帝又加封為“感應大將軍”,樹旁尚有碑刻記其事。千年古樹與奇塔交相輝映,蔚為壯觀。

    關于多寶佛塔的修建,民間流行著一個傳說。相傳,廣德寺僧人總不過百人,一旦超過,不是死就是失蹤,最多時只能有九十九人。一天,一個陰陽先生路過,看過風水,說寺前有一山沖,正對著南山門,沖了寺廟風水,須重建山門,背山建寺,才有依靠。可是,寺后便是漢江,空空如也,怎么辦?經風水先生指點,僧人們把南山門改為東山門,重建山門,在寺后建一塔,以示背有靠山,這就是保存至今的多寶佛塔。塔于弘治九年建成后,廣德寺香火日益旺盛,僧眾數百,皈依俗家弟子過千。

    薛順超介紹,明末寺院遭兵燹,唯存多寶佛塔。清康熙年間重修殿宇,但其規模已不及原貌。以后,殿宇又逐漸頹圮。到乾隆年間,由覺圣和尚募化蓋東西耳房,并建兩廓客堂。嘉慶年間又由覺圣的徒孫源江新建山門,起造齋堂、廚室,維修大雄寶殿,開挖了四周護寺壕溝,此后還陸續重塑了各殿金像。道光、咸豐年間由妙璽和尚主持維修過殿宇。

    自1938年,在寺內興辦“襄陽中學”以來,廣德寺長期被學校或單位占用。1969年,這里成為“襄陽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所在地。1957年,省政府撥專款維修多寶佛塔。1993年,市文物管理處全面維修了廣德寺藏經樓、方丈院、知客樓、天王殿及山門,重建了大雄寶殿。1997年,廣德寺作為佛教活動場所正式開放。現有僧人居住,逢初一、十五,寺院里滿是祈福的香客。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恩施市| 亳州市| 远安县| 荆门市| 丽水市| 彝良县| 牙克石市| 六枝特区| 洞口县| 丹巴县| 贵南县| 宁强县| 子长县| 措勤县| 宁南县| 邵东县| 孝昌县| 江陵县| 徐州市| 星座| 拜城县| 瑞丽市| 沂源县| 杭锦后旗| 巧家县| 象州县| 苍南县| 长武县| 于都县| 贞丰县| 滦平县| 武隆县| 景东| 巨野县| 雷山县| 阜城县| 吴江市| 漳州市| 淅川县| 黎川县| 宁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