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頻道: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襄陽網站>漢水文化
    “襄陽腔”的出爐:拯救劇種 培養新生力量
    2018-01-21 10:35:02   來源:未知

    湖北越調形成于鄂豫邊界,是明代秦腔傳入襄河一帶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形成的劇種,也稱“大越調”“襄陽腔”。那么,這種傳統劇種我們傳承得怎么樣呢?今天的“襄陽腔”又面臨哪些問題呢?

    湖北越調在襄陽有幾百年歷史,在谷城、老河口等地頗為流行,在清代乾隆年間,成了有相當影響力的劇種。它在流傳過程中,既保留了古老“秦腔”的風格,又融合了本地的“襄陽腔”,因此它的唱詞、動作都很有襄陽味。

    觀眾 尚俊一:喜歡的就是它這個土,地方的土,有一句女子,這個就是谷城典型的地方話,另外的話就是動作惟妙惟肖,很吸引人。

    2014年,谷城“湖北越調”作為傳統音樂,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但戲曲研究者們發現,現在,能唱越調的老藝人也非常稀少,專業的越調班子已沒有了,目前,演出的都是民間版本。拯救越調這種傳統劇種,迫在眉睫。

    著名劇作家 省文聯原主席 沈虹光:我們在做物質文化的歷史文化保護上面整舊如舊,讓我們看到歷史文化中最精美的東西。我們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當中,也是一樣的整舊如舊還要看到,它最精美的部分,最值得我們傳承和保護,珍愛的部分。

    整舊如舊,該從哪兒入手呢?專家們在研討中提出,首要的工作是拯救失傳的劇目,也就是讓懂越調的人,挖掘并整理我市經典的越調劇目。同時,也要著力培養新生代力量。尤其是中小學生,讓他們從小受到“襄陽腔”的熏陶。

    小學生 王姿涵:最喜歡劇中的小姐,想學那個小姐。 

    王姿涵的奶奶 王鳳蘭:她喜歡看這個節目,給她報的這個專業,因為她有這個細胞,也想把她培養出來。

    著名劇作家 省文聯原主席 沈虹光:要懂越調的老藝人要來教。如果你學不好的話走了樣,就等于他學的不是越調,他起不起不到傳承的作用。  

    專家們認為,越調的傳承與保護,還需要觀眾的互動。但目前來看,越調還是小眾文化,觀看的人相對較少。因此,培養觀眾也是當務之急。

    國家一級編劇 襄陽市藝研所原所長 董治平:過去的藝人說,觀眾是衣食父母。藝術想要發展,特別是戲曲藝術想要發展,全靠觀眾。比如說成立一些票友。把越調在中國戲曲史上的文化意義,文化地位,要讓襄陽的老百姓明白,明白自己的祖先,給我們創造了這么多的精美的藝術形式,我們丟掉了非常可惜。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治市| 开江县| 洛阳市| 合山市| 紫阳县| 通州市| 广东省| 博客| 九台市| 修水县| 长武县| 元阳县| 彩票| 宁陕县| 合作市| 长白| 西藏| 潞西市| 通江县| 谷城县| 黄梅县| 霍林郭勒市| 开封县| 安图县| 昌黎县| 江安县| 上虞市| 府谷县| 东阳市| 英吉沙县| 当阳市| 基隆市| 涡阳县| 镇巴县| 塔河县| 铜陵市| 潞西市| 海原县| 杭锦后旗| 宜城市| 泸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