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做個檢查,看看結果再說吧。”這是如今市民到醫院最常聽到的一句話。血常規、心電圖、B超、胸透、CT、造影、核磁共振……在醫院里,患者或家屬手拿檢驗單,奔走在醫院的各個樓層,一項挨一項排隊等待檢查的景象,我們熟悉且厭倦。
昨日上午,市民王先生向記者講述了女兒小莉(化名)這一個多星期來的看病經歷,并感慨:我到底是看病還是看儀器?
1
醫院就診,儀器檢查是常規手段。(資料圖)
我這是去看病,還是看儀器?
小莉今年9月剛讀小學一年級,開學后的第二周,出現了頭痛、流鼻血的癥狀。王先生連忙通過熟人介紹,帶著孩子來到城區一家公立醫院兒科就醫。醫生先是做了幾項簡單的檢查,隨后開了一張查血常規的檢查單。檢查結果顯示,小莉患有鼻炎?!斑B檢查帶開藥,一起也就花了70多元?!蓖跸壬f,孩子鼻炎的相關癥狀止住了,但仍時不時的說頭疼。醫生綜合上次診療結果,又開了血蛋白、CT兩張檢查單,檢查結果排除了心肌炎的可能。而在檢查期間,小莉仍多次表示頭疼得厲害。隨后,醫生建議住院觀察,并開了脊椎穿刺、核磁共振兩項檢查。但結果依然顯示為正常。
“前后一個多星期,圍繞頭疼能做的檢查幾乎都做了,檢查、開藥、住院等一起花了3000多元。后來我又找了一些專家咨詢,但他們都說除了鼻炎,孩子沒有任何問題?!边@次就醫體驗讓王先生最不滿的是,每次和醫生接觸,醫生都只用幾分鐘時間詢問孩子的病情,然后就開檢查單,“我到底是看病還是看儀器?”
排隊一小時,就為開張檢查單?
事后王先生將就醫體驗發到了朋友圈,引發了大家的熱議。除了少部分網友認為“看病做檢查很重要”,“有助于醫生更詳細了解病情”外,更多的網友將關注的焦點放在價格、問診時間和大量的檢查單上。
記者隨后聯系了其中幾名網友,他們紛紛就王先生的經歷吐槽。一位李姓網友表示,他認為現在的醫生沒有以前會看病了,太過于依賴設備和檢查結果?!懊看稳メt院看專家號,排了大半天隊,好不容易輪到我了,和專家交流不到3分鐘,就拿著檢查單出來了。難道不做檢查醫生就不能診斷病情了?”
網友張先生則說了9月初他看病時的經歷:“當時我因為胃部不適去醫院掛了專家號。排了一個多小時才到我,進去后,醫生就問了我疼痛的部位、這幾天的飲食和上廁所的情況,然后就開了一個查血和查大便的檢查單。結果出來后,醫生說我胃部有潰瘍,和檢查前的判斷基本一樣。我就納悶了,既然早有判斷,為何還要做檢查?直接開藥不行嗎?”
醫生太少,忙不過來只能靠設備
記者隨后就開檢查單這個話題隨機采訪了10位市民,其中6人認為看病時醫生問診時間太短,而檢查太多。其余4人認為“看病做檢查很必要,但檢查不能過度”。
65歲的薛女士就表示:“現在一到醫院,每次都要做好幾個檢查。醫生學歷越來越高,可怎么越來越依靠檢查設備了?這樣的結果,必然導致患者錢越掏越多?!?/p>
一位家屬在醫院工作的市民認為,專家接診患者過多是造成醫生“依賴”設備的重要因素。在國外,醫生一天只看十多個病人,在每個病人身上可以花上半個小時詳細診斷。但是國內大醫院病人實在太多,一名專家每次出診分配到每個病人身上自然少得可憐。一般的專家的門診量能達到30-40人,更有甚者多達五六十人,如此大的門診量,醫生怎么去做細致的檢查?只能去讓病人做CT、彩超,去查血、驗尿等輔助檢查,然后再根據檢查結果來做判斷,以節省每個病人的問診時間。
采訪中,還有市民認為,之所以出現看病必先檢查的情況,會不會與醫院一定程度上追求經濟利益有關?還有就是部分醫生自身經驗不足、不夠自信,習慣于借助儀器來做出判斷,當然也存在一些患者過度信賴先進設備等情況。
輔助檢查,是為了“自我保護”?
記者隨后又就此話題走訪了城區多家醫院,不少醫生均表示,輔助檢查很有必要,它能夠讓醫生在重大疾病面前掌握更多的“主動權”。
一位急癥科醫生表示:在以前,通過物理檢查對腫瘤病灶的具體方位進行定位,并不能得到準確的結果,現在,應用CT技術就完全可以明確。再如,胸腔積液可以通過普通的物理檢查來證實,但在實行穿刺治療時,如何保證清晰準確的定位,避免對其他臟器的傷害,這就需要超聲的引導,“高科技手段讓我們的診療手段更精準”。而對于“醫生太少,忙不過來只能靠設備”的說法,不少醫生也表示認同。
走訪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年輕醫生告訴記者,當前處理醫療糾紛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就是說當發生醫療事故,患者狀告醫生時,要求醫生提供自己無過錯證明。醫生為了減少漏診和誤診,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糾紛,也會通過檢查進行“醫療防衛”。
此外,還有醫生表示,也曾遭遇患者主動要求做某項檢查的情況,患者擔心醫生僅靠“望觸扣聽”等基本檢查手段會誤診。
多管齊下,醫生不再依賴機器
采訪中,對于“儀器依賴”這個話題,不少受訪市民和醫生均認為,這與當下醫患之間的不信任有很大關系。很多患者到醫院看病會擔心醫生多開檢查單多開藥,老是防著醫生;而醫生為了自保,也會開出保護性檢查和治療。于是患者承擔著高額的治療費用,醫生也背負上“過度檢查”的非議。所以,建立誠信健康的醫患關系,讓醫患和平共處顯得尤為關鍵。
“儀器依賴”問題如何解決?中南民族大學社會學家劉芳認為,首先應從政策上解決醫療機構補償問題,把醫療機構這一帶有社會福利性質的事業辦好。同時,填補法律政策中存在的空白,成立“醫療醫事法庭”,合理處理醫患糾紛。其次,制定嚴格的診療標準,并加大科普宣傳力度,讓大家懂得必備的醫學知識,把健康體檢的知情權、選擇權交還給患者。與此同時,隨著“一單通”范圍的擴大,越來越多的醫療設備檢查結果在越來越多的醫院實現互通互認,重復接受檢查的情況也會有所減少。